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士清专利>正文

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07481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8-12 18:00
本申请涉及中药制药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计的原料:原药材组分(70%~80%):2.1%~2.5%地龙;0.8%~1.2%全蝎;0.8%~1.2%地鳖虫;0.8%~1.2%红花;0.8%~1.2%桃仁;0.8%~1.2%乌梢蛇;0.8%~1.2%乳香;0.8%~1.2%川芎;0.8%~1.2%丹皮;0.8%~1.2%没药;0.8%~1.2%羌活;0.8%~1.2%独活;0.8%~1.2%枸杞子;0.8%~1.2%蜈蚣;功能辅料(15%~25%):3%~5%纳米分散载体;3%~5%包合物。通过采用β‑环糊精包合技术,能有效隔离挥发油与湿热环境,增强其稳定性,以川芎嗪为例,在加速试验条件下,6个月保留率高达89.5%,相较于未包合的情况,保留率提高,降解速率降低3.1倍,确保了活血化瘀核心成分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制药,具体为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


技术介绍

1、在中医领域,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类中药在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中药微粉胶囊应运而生。但现有的中药微粉胶囊在制备工艺上存在不足。在提取环节,传统的煎煮法、回流提取法等,不仅提取效率低,还容易引入杂质,影响药物的纯度和疗效。在干燥工艺中,常用的烘箱干燥等方法,温度难以精准控制,容易导致热敏性有效成分分解、变性,降低药物活性。在微粉化过程中,如何保证微粉的粒径均匀性和稳定性,以及避免微粉团聚,也是现有技术面临的挑战。

2、在配方方面,传统的中药配方多依据经验确定药材比例,缺乏对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和精准调控。例如,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经典配方中,川芎、桃仁、独活等药材的搭配比例,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未能充分考虑各药材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导致配方无法最大化发挥药效。此外,现有配方很少考虑添加助剂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和稳定性,使得药物在体内的溶出和吸收效果不理想。

<br/>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计的原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分散载体为PVP K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合物为β-环糊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分活度调控剂为微晶纤维素。

5.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计的原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分散载体为pvp k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合物为β-环糊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分活度调控剂为微晶纤维素。

5.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微粉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酶解作用酶为胰蛋白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士清
申请(专利权)人:周士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