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06158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8-11 1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包括:支柱,所述支柱包括上支柱和下支柱,所述上支柱与所述下支柱之间设有转轴,所述上支柱底部铰接设置在所述下支柱顶部上,所述上支柱至少存在两种相对位置,第一位置为所述上支柱与所述下支柱相平行,第二位置为所述上支柱与所述下支柱之间形成70‑110度的夹角;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柱上,所述升降平台设有滑动通道,所述支柱与所述滑动通道之间存在可变配合间隙,配合间隙范围为0‑20mm,当所述上支柱处于第一位置,所述升降平台可在所述上支柱与所述下支柱之间来回滑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让上支柱处于与下支柱收拢的第二位置,升降平台移动至下支柱底部,集装箱处于收拢状态,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装箱结构的,特别是涉及一种集装箱。


技术介绍

1、随着全球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多式联运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运输场景中,实现了海运、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这种运输模式对物流装备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和通用性要求,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临时作业环境下,对集装箱设备的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集装箱及其相关平台设备正逐步由单一的运输功能向多功能化、模块化、标准化方向转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运输灵活性及周转效率。

2、传统集装箱结构固定、功能单一,主要用于封闭式货物运输,难以适应散货装卸、设备转运、临时平台搭建等多样化场景的需求,尤其在高度调节、平台展开、重复使用与标准化堆垛等方面存在显著局限。例如,在滚装船运输过程中,装载如钢卷等重型散货时,为防止超重堆垛导致结构不稳,通常仅能叠放3ˉ4卷,总高度约为4米,而舱顶与货物之间往往仍有大量空间无法有效利用,造成运输空间浪费。类似问题在装载铁矿石、大豆、玉米等易涨舱货物时亦普遍存在。传统集装箱由于结构固定,在回程或空箱状态下难以实现小体积堆垛,现有集装箱在不影响运输安全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还包括锁定插销,所述上支柱设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下支柱设有第三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距离相等,当所述上支柱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且所述锁定插销插设在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三孔道内,当所述上支柱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且所述锁定插销插设在所述第二孔道和所述第三孔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柱底部设有铰链板,所述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位于所述铰链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还包括锁定插销,所述上支柱设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下支柱设有第三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距离相等,当所述上支柱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且所述锁定插销插设在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三孔道内,当所述上支柱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三孔道相连通,且所述锁定插销插设在所述第二孔道和所述第三孔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柱底部设有铰链板,所述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位于所述铰链板上,所述下支柱顶部设有第三凹槽,所述铰链板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锁,所述铰链板设有避让槽,当所述上支柱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避让槽位于所述铰链板上方,所述扭锁设置在所述避让槽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初梁校麦俊琪冼炫杰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寰宇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