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液器、换热装置及热泵机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93959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7-25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液器、换热装置及热泵机组,分液器包括外管体、内管体和支管体,外管体套设于内管体的外侧,并与内管体连接围设出分液腔,外管体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分液腔沿其中冷媒流向通过隔板至少分隔为两个腔室,隔板设有导流通道,相邻两个腔室通过导流通道连通,支管体设置于外管体,在分液器应用于冷凝状态时,支管体包括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每个腔室均连通至少一个第一支管,第一支管适于向腔室输入冷媒,除内管体的出口连通的腔室外,其余各腔室均连通至少一个第二支管,第二支管适于由腔室输出冷媒。实现冷凝过程中的气液分离,达到提高换热器冷凝效果的目的,将换热器性能发挥到最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泵,尤其涉及一种分液器、换热装置及热泵机组


技术介绍

1、换热器性能的发挥,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换热器流路设计,而对于冷热兼顾性(热泵型产品),其换热器不单纯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使用,这就造成前期设计的换热器流路存在偏制冷或者偏制热的问题,无法达到冷热都是最优的效果。

2、对于目前市面上存在的顶出风机组,其风场存在严重不均匀现象,这会造成处于和换热器下部的换热管的利用率较低,存在严重浪费。对于顶出风的外机换热器,由于存在风场不均,当其满足冷凝能力要求时,其蒸发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液器、换热装置及热泵机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之一,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分液腔内设计具有导流通道的隔板,并配合分液腔内冷媒流向以及支管组的进出冷媒流路设计,实现冷凝过程中的气液分离,充分利用冷凝热,达到提高换热器冷凝效果的目的,能够将换热器的性能发挥到最大。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液器,包括外管体、内管体和支管体,所述外管体套设于所述内管体的外侧,并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体(100)、内管体(200)和支管体(400),所述外管体(100)套设于所述内管体(200)的外侧,并与所述内管体(200)连接围设出分液腔(300),所述外管体(100)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500),所述分液腔(300)沿其中冷媒流向通过所述隔板(500)至少分隔为两个腔室,所述隔板(500)设有导流通道(510),相邻两个所述腔室通过所述导流通道(510)连通,所述支管体(400)设置于所述外管体(100),在所述分液器应用于冷凝状态时,所述支管体包括第一支管(421)与第二支管(422),每个所述腔室均连通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管(421),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体(100)、内管体(200)和支管体(400),所述外管体(100)套设于所述内管体(200)的外侧,并与所述内管体(200)连接围设出分液腔(300),所述外管体(100)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500),所述分液腔(300)沿其中冷媒流向通过所述隔板(500)至少分隔为两个腔室,所述隔板(500)设有导流通道(510),相邻两个所述腔室通过所述导流通道(510)连通,所述支管体(400)设置于所述外管体(100),在所述分液器应用于冷凝状态时,所述支管体包括第一支管(421)与第二支管(422),每个所述腔室均连通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管(421),所述第一支管(421)适于向所述腔室输入冷媒,除所述内管体(200)的出口连通的所述腔室外,其余各所述腔室均连通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管(422),所述第二支管(422)适于由所述腔室输出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100)内设有多个所述隔板(500),多个所述隔板(500)上的所述导流通道(510)的总横截面积沿所述分液腔(300)中冷媒流向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腔室对应连通的所述支管体(400)的数量沿所述分液腔(300)中冷媒流向逐渐减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腔室对应连通的所述第二支管(422)的数量沿所述分液腔(300)中冷媒流向逐渐减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庆良何建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