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特异风场模拟试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模拟龙卷风和下击暴流的风场生成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的风工程领域成熟理论是针对良态风环境,这是由于良态风几何尺度极大,通常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这使得在局部小范围内风的流动几乎为线性层状形态的,风场特征较为明显,且具有较为稳定的规律性,因此便于观测以及数据采集。与良态风对应的便是各种具有特殊特征的特异风,如大尺度的台风、中尺度的下击暴流以及小尺度的龙卷风,而已有的强风灾害中,主要造成大规模破坏的便是上述几种特异风。其中台风由于几何尺度较大,在小范围内表现出与边界层风相似的风场特征,主要区别在于风速更大。而下击暴流和龙卷风是由于小范围的气象变化引起的高强度风场,下击暴流是由高空气流下降冲击地面后向水平向四周扩散,龙卷风则是由近地面水平向气流汇聚后向高空螺旋上升。两者均具有局部高风速、随机分布、难以捕捉探测等特点,这也使得无论是实地观测还是实验室模拟还原难度都极大。
2、公开号为cn110082058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模拟多种极端风场的多风扇阵列风洞,包括
...【技术保护点】
1.模拟龙卷风和下击暴流的风场生成装置,包括由同轴的底部风筒(10)和顶部收缩筒(20)构成的风塔,顶部收缩筒(20)为圆筒形的中空结构,底部风筒(10)为柱形结构,底部风筒(10)具有与其轴向两端封闭连接的顶板和底板,底部风筒(10)的顶板具有与顶部收缩筒(20)下端筒口相匹配的对接风口,底部风筒(10)的侧壁安装有若干第一风机(11),顶部收缩筒(20)的内部安装有第二风机(21);底部风筒(10)的侧壁具有与第一风机(11)一一相对应的安装开口;第一风机(11)和第二风机(21)均可实现单独往风塔内吸风;其特征在于:底部风筒(10)的横向截面为正六边形结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模拟龙卷风和下击暴流的风场生成装置,包括由同轴的底部风筒(10)和顶部收缩筒(20)构成的风塔,顶部收缩筒(20)为圆筒形的中空结构,底部风筒(10)为柱形结构,底部风筒(10)具有与其轴向两端封闭连接的顶板和底板,底部风筒(10)的顶板具有与顶部收缩筒(20)下端筒口相匹配的对接风口,底部风筒(10)的侧壁安装有若干第一风机(11),顶部收缩筒(20)的内部安装有第二风机(21);底部风筒(10)的侧壁具有与第一风机(11)一一相对应的安装开口;第一风机(11)和第二风机(21)均可实现单独往风塔内吸风;其特征在于:底部风筒(10)的横向截面为正六边形结构,底部风筒(10)的每一面侧壁均对应设置有第一风机(11),第一风机(11)的轴线均沿水平向设置,且与其所在的底部风筒(10)侧壁相垂直;底部风筒(10)的每一面侧壁内表面分别对应贴合设置有矩形结构的导风框架(30),导风框架(30)内安装有多根沿水平向间隔布置的竖向导流栅叶(31),竖向导流栅叶(31)均通过第一竖向转轴与导风框架(30)转动连接、通过第二竖向转轴与连杆(32)转动连接,连杆(32)配设有驱动其往复摆动的驱动机构,连杆(32)往复摆动时,可带动竖向导流栅叶(31)围绕与其对应的第一竖向转轴同步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龙卷风和下击暴流的风场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底部风筒(10)的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奥,蒋媛,李明,原先凡,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