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87723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7-19 1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共同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冷板,所述框架的内部下表面且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冷板下方均共同固定连接有U形插接板;冷却液从进水口流入横向流道,再进入水冷板内的弯形流道,弯形流道设计显著增加了冷却液与电池本体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液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并且,冷却液在循环过程中,能持续将热量从电池本体带走,通过出水口排出,实现了高效的热交换过程,保障了电池在工作时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此外,框架上开设的散热槽可促进空气对流,辅助水冷系统散热,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1、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其中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电池为其最重要的部分,电池的系统集成性能又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尤其是不同工况下的高低温循环功能,而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电池温度将持续攀升,进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严重时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2、目前现有的电池散热方式主流通过自然散热,主要依靠电池自身向周围环境散热,这种方式在电池产热较多时几乎无法起到有效的散热作用,从而导致电池温度持续上升,进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现有的电池散热方式主流通过自然散热,无法起到有效的散热作用的问题。

2、技术方案: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共同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冷板,所述框架的内部下表面且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冷板下方均共同固定连接有u形插接板,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冷板之间均设置有电池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共同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冷板(2),所述框架(1)的内部下表面且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冷板(2)下方均共同固定连接有U形插接板(3),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冷板(2)之间均设置有电池本体(4),多个所述电池本体(4)的下表面分别延伸至多个所述U形插接板(3)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右侧上方设置有进水口(7),所述框架(1)的左侧下方设置有出水口(8),所述进水口(7)的左端和所述出水口(8)的右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横向流道(5)之间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共同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冷板(2),所述框架(1)的内部下表面且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冷板(2)下方均共同固定连接有u形插接板(3),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冷板(2)之间均设置有电池本体(4),多个所述电池本体(4)的下表面分别延伸至多个所述u形插接板(3)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右侧上方设置有进水口(7),所述框架(1)的左侧下方设置有出水口(8),所述进水口(7)的左端和所述出水口(8)的右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横向流道(5)之间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冷一体化单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插接板(3)的内部左侧和内部右侧均开设有滑槽(9),两个所述滑槽(9)的内部共同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0),所述滑动板(10)的上表面与所述电池本体(4)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滑动板(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块(11),所述u形插接板(3)的下表面和所述框架(1)的下表面共同开设有贯穿式的插接槽(12),所述插接块(11)的下表面穿过所述插接槽(12),所述插接槽(12)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均开设有卡合口(13),所述插接块(11)的内部前方和内部后方均开设有活动腔(14),两个所述活动腔(14)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活动板一(15),两个所述活动板一(15)的相背侧均固定连接有斜形板(16),两个所述斜形板(16)的相背侧分别延伸至两个所述卡合口(13)的内部,两个所述活动板一(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董文超李建马晓婷
申请(专利权)人:梦氢南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