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585990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7-19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引入包括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的形态分级;融合动态扰动响应机制,在流速、pH、氧化还原电位Eh,变化条件下重新评估可洗脱比例;计算潜在活性通量指数PAFI量化底泥中污染物的真实可释放部分;建立污染通量、生物响应时间序列数据;运用非线性拟合刻画生态响应敏感拐点;提取生态功能临界破坏点EBCP,作为洗脱阈值的生态约束上限;构建包括水体体积比、沉水植被密度、底栖生物生物量的生境承载因子集;引入承载反馈系数CFC,动态校正污染物临界通量值;输出可承载洗脱通量区间,用于判断是否触碰生态风险红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在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中,尽管已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工程实践基础,但整体仍存在较多不足和局限性,难以全面满足当前复杂生境修复背景下的科学评估需求。首先,在污染物释放行为识别方面,传统方法大多采用静态条件下的总量浓度或单一形态提取作为底泥污染程度的判定依据,忽略了底泥在实际生态扰动下的动态行为。现有的底泥评估多使用bcr、tessier等分级方法提取赋存形态,但并未充分结合扰动场景如水动力波动、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和ph波动等真实生境因素,这使得其对污染物真实可释放比例的判断存在系统性偏差,常常高估或低估污染风险,难以为生态干预提供准确依据。

2、其次,在生态风险响应方面,现有评估方法大多以污染物浓度限值作为生态安全线的设定标准,而非基于生态系统实际功能响应机制,缺乏污染通量与生态影响之间的直接耦合机制。在大量应用中,生态功能损伤的判定仍依赖单一生物指标或短期暴露结果,未能刻画生态系统随污染积累所产生的非线性或滞后性响应特征,因而无法准确识别“临界破坏点”,在修复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可洗脱性分级方法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可洗脱性分级方法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可洗脱性分级方法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源阈值集成与生态风险分区构建方法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

【技术特征摘要】

1.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可洗脱性分级方法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可洗脱性分级方法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生境修复的底泥洗脱临界阈值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可洗脱性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存石张晓可陈书琴王慧丽祝建中韩桂鑫
申请(专利权)人:安庆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