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压缩机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8431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7-19 11:06
本技术提供了卧式压缩机以及新能源汽车,其中,卧式压缩机包括:一后盖壳;一控制器壳体,内嵌一吸气通道,控制器壳体的第一侧与后盖壳合围形成控制器腔室,第二侧内凹设形成一内腔,内腔设有一分流侧墙将内腔分为第一分离腔体和第二分离腔体,第一分离腔体的上部设有一第一吸气通孔,吸气通道连通吸气口和设置于控制器壳体外周的第一吸气通孔,第二分离腔体内排列折气板;一挡板,与控制器壳体的第二侧对接,挡板封盖内腔以合围形成第一腔室,挡板的上部设有一第二吸气通孔;一后壳,与挡板合围形成第二腔室,在挡板的下部设有油路过滤网。本技术能够有效分离吸气后的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减小液击风险,增强了压缩机运转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载制冷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卧式压缩机以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1、目前越来越多的车辆空调系统提出了低温制热要求,因此压缩机运行的最低蒸发温度也不断降低,过热度不断减小,但是较低的蒸发温度会带来吸气过热降低,吸气时大量冷媒呈现液态,有发生液击的风险。

2、专利cn117703761a提出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挡油结构及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卧式涡旋压缩机壳体内设有轴承部件,压缩机排气腔上部具有排气口,排气口附近具有第二分隔板和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具有第一排气孔和第一中心凸筒,第一中心凸筒卡套在轴承部件上,第一分隔板具有第二排气孔和第一中心通孔,轴承部件穿过第一中心通孔,第二分隔板和第一分隔板之间形成密闭的分离腔体,壳体内的油气混合气流由第一排气孔进入分离腔体内进行气液分离,由第二排气孔排出。本技术能控制好压缩机内储油室油面,避免压缩机内油面扰动,有效提升油气分离效率,避免过多冷冻油进入空调系统,确保空调系统的换热效果和能效,有效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和运行能效。

3、专利cn221236899u中提供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及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离腔体(391)提供自所述第一吸气通孔(33)进入所述第一腔室(4)的气液混合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后受重力下落到油池的第一分离通道,所述第二分离腔体(394)提供气液混合态冷媒自所述第一吸气通孔(33)进入后绕过所述分流侧墙(39)接触所述折气板(395)气液分离后的液态冷媒下落到油池的第二分离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壳体(3)第二侧的中央设有副轴承座(35),所述分流侧墙(39)具有引导冷媒流向所述副轴承座(35)的导流孔(39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离腔体(391)提供自所述第一吸气通孔(33)进入所述第一腔室(4)的气液混合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后受重力下落到油池的第一分离通道,所述第二分离腔体(394)提供气液混合态冷媒自所述第一吸气通孔(33)进入后绕过所述分流侧墙(39)接触所述折气板(395)气液分离后的液态冷媒下落到油池的第二分离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壳体(3)第二侧的中央设有副轴承座(35),所述分流侧墙(39)具有引导冷媒流向所述副轴承座(35)的导流孔(39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气通孔(33)和第二吸气通孔(55)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4)中冷媒液面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冬琦陶宏黄志刚徐升张尧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海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