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支护,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锚杆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锚杆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巷道、隧道、矿井以及其他地下工程中的重要支护构件,它通常由高强度钢材制成,通过钻孔安装在围岩中,起到将松散、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加固成一个相对整体的作用,锚杆通过锚固力将围岩牢固地固定在一起,有效提升岩体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岩层发生塌落、变形或坍塌现象,从而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施工和运行。
2、在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5126516a的中国专利文献伞状锚杆及其施工方法中提出了通过将伞翼、支撑杆体、刺状杆体张开,刺状杆体可刺入岩体内部,可提高锚杆与岩体的摩擦力,避免锚杆与岩体发生相对位移;此外,公开号为cn110685721a的中国专利文献一种可用于巷道围岩支护的喷锚网挂网施工方法中介绍了安装锚杆,首先利用鼓风机将锚孔内的岩石残渣和积水清理干净,在进行清理时,操作人员站在孔口的一侧,严禁施工人员站在与孔口方向相同的位置,通过钎子把树脂锚固剂固定到锚孔底部,并且确保锚杆顶到树脂锚固剂,并且锚杆的另一端要套上钢丝网、锚盘、螺帽、专用套筒,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锚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螺旋槽(3)呈相反形态设置,所述螺旋槽(3)的槽深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抬高所述螺旋槽(3)的底面开设有滑动槽(4),所述螺旋槽(3)的两侧均开设有侧定位槽(5),所述侧定位槽(5)与所述螺旋槽(3)的外表面相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刺单元包括有滑动安装在所述螺旋槽(3)上方的滑动筒(6),所述滑动筒(6)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套筒(29),所述安装套筒(29)的内部设置有分叉式倒刺(30),所述分叉式倒刺(30)呈倾斜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锚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螺旋槽(3)呈相反形态设置,所述螺旋槽(3)的槽深由一侧向另一侧逐渐抬高所述螺旋槽(3)的底面开设有滑动槽(4),所述螺旋槽(3)的两侧均开设有侧定位槽(5),所述侧定位槽(5)与所述螺旋槽(3)的外表面相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刺单元包括有滑动安装在所述螺旋槽(3)上方的滑动筒(6),所述滑动筒(6)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套筒(29),所述安装套筒(29)的内部设置有分叉式倒刺(30),所述分叉式倒刺(30)呈倾斜状设置,所述分叉式倒刺(30)的倾斜夹角设置为60°到80°之间,所述滑动筒(6)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动杆(7),所述第一滑动杆(7)滑动安装在所述滑动槽(4)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滑动杆(7)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8),所述限位环(8)位于所述滑动槽(4)的下方,所述限位环(8)的直径大于所述滑动槽(4)的宽度,所述滑动槽(4)的内侧设置有跟随所述第一滑动杆(7)移动的第一伸缩板,且第一伸缩板与所述滑动槽(4)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喷胶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滑动筒(6)内侧的树脂微腔(16),所述滑动筒(6)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侧向喷胶孔(17),两个所述侧向喷胶孔(17)均与所述树脂微腔(16)相连通,所述侧向喷胶孔(17)的轴线与刺钉展开方向呈30°至60°的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滑动杆(7)的内部设置有进液通道(9),所述进液通道(9)与所述树脂微腔(16)的底部相连通,所述进液通道(9)的底部贯穿至所述中心树脂通道(31)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筒(6)的内部中部滑动安装有第二滑动杆(10),所述第二滑动杆(10)的底部贯穿所述进液通道(9)设置,且所述第二滑动杆(10)的底部设置有进胶封堵块(11),所述进胶封堵块(11)用于封堵进液通道(9)的底部,所述第二滑动杆(10)的顶部设置有定位块(12),所述滑动筒(6)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15),所述定位块(12)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杆(13),两个所述定位杆(13)分别贯穿所述通槽(15)设置,且两个所述定位杆(13)分别在所述通槽(15)的内部滑动,两个所述通槽(15)上同样设置有跟随所述定位杆(13)滑动的第二伸缩板,且所述第二伸缩板与所述通槽(15)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两个所述定位杆(13)的另一端均设置有滑动球(14),两个所述滑动球(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红平,俞东波,李睿智,曾兴,王武,陈道林,马发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