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560189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20 2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两种具有不同发射光谱的NIR‑II量子点组成的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荧光探针体系,不同发射光谱的NIR‑II量子点为Ⅱa QD和Ⅱb QD,两者均以硫化铅PbS为核心,外部包裹硫化镉CdS,并通过化学修饰使其表面富含羧基聚乙二醇PEG链段,再分别偶联PD‑L1和VEGF单克隆抗体,形成NIR‑Ⅱ非重叠发射荧光分子探针ⅡaQD@αVEGF和Ⅱb QD@αPD‑L1,最后混合形成双靶点表征高度特异化的荧光标记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混合探针能在同一时间内对两个靶点进行独立且清晰的成像,实时监测VEGF和PD‑L1生物标志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避免单一探针可能存在的成像干扰问题,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荧光探针,具体涉及一种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目前,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存在毒副作用强、治疗不彻底、病人预后较差、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导致肿瘤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方法的前沿热点,它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使机体产生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来实现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其具有副作用小、特异性和适应性高、能产生免疫记忆性等优点。然而,目前仅有少部分患者从肿瘤免疫疗法中获益,且存在加快肿瘤进展等风险。

2、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肿瘤学的进步,基于特定分子标志物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现有的大多数诊断工具和技术对于肿瘤内部复杂的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理解仍然有限,尤其是在识别和量化诸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这样的关键调节因素方面。这些分子不仅参与了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过程,同时也是多种抗肿瘤药物的重要作用目标。因此,开发能够高效地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种具有不同发射光谱的NIR-II量子点组成的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荧光探针体系,其中,不同发射光谱的NIR-II量子点为Ⅱa QD和Ⅱb QD,两者均以硫化铅PbS为核心,外部包裹一层硫化镉CdS,并通过化学修饰使其表面富含羧基聚乙二醇PEG链段,再分别偶联PD-L1和VEGF两种单克隆抗体形成NIR-Ⅱ非重叠发射荧光分子探针,即ⅡaQD@αVEGF探针和Ⅱb QD@αPD-L1探针,最后混合探针形成双靶点表征高度特异化的荧光标记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种具有不同发射光谱的nir-ii量子点组成的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荧光探针体系,其中,不同发射光谱的nir-ii量子点为ⅱa qd和ⅱb qd,两者均以硫化铅pbs为核心,外部包裹一层硫化镉cds,并通过化学修饰使其表面富含羧基聚乙二醇peg链段,再分别偶联pd-l1和vegf两种单克隆抗体形成nir-ⅱ非重叠发射荧光分子探针,即ⅱaqd@αvegf探针和ⅱb qd@αpd-l1探针,最后混合探针形成双靶点表征高度特异化的荧光标记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ⅱa qd的发射光谱为950nm-1100nm,所述ⅱb qd的发射光谱为1500nm-16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靶点表征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混合荧光探针体系中ⅱa qd@αvegf探针和ⅱb q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景丰王建民张晓龙冯钜凯张钰婷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研究所福建省癌症防治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