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56833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17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涉及筒形件成型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模具开槽,所述模具开槽设有模具,所述模具的内腔用于装载筒形件;所述底座中设有若干个相对于筒形件的中心轴所对称分布的脱模机构,所述脱模机构包括驱动件和推杆,所述推杆设于驱动件的驱动轴上,所述推杆的头部依次穿出底座和模具并与筒形件的底部相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辅助操作人员取出筒形件,并减小取出筒形件的过程中可能对筒形件造成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筒形件成型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1、筒形件作为典型的回转体薄壁构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及压力容器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在旋压成型工艺中,由于材料塑性变形特性的限制,筒形件成型高度通常被严格控制在模具型腔高度范围内,这一工艺特点导致脱模工序面临显著技术瓶颈。传统脱模方式通常采用人工或机械夹持直接作用于筒形件内壁的取件方法,然而旋压成型后的薄壁构件普遍存在残余应力集中现象,特别是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材料的筒形件,其内壁区域经塑性加工后微观组织结构更为脆弱。

2、实践数据表明,直接接触取件方式造成的微观裂纹缺陷率高达12~15%,在核电密封壳体等精密构件生产中,这种接触损伤更会导致灾难性质量事故。现有技术虽尝试通过优化模具拔模斜度或增加润滑介质来改善脱模效果,但均无法根本解决薄壁构件在脱模阶段的二次损伤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精度筒形件的合格率提升与生产成本控制。因此,开发非接触式脱模辅助装置已成为提升旋压成型工艺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有模具开槽(11),所述模具开槽(11)设有模具(2),所述模具(2)的内腔用于装载筒形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机构(3)还包括连杆(33),所述连杆(33)的一端与驱动件(31)的驱动轴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推杆(32)的尾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中设有第一推杆通槽(12),所述第一推杆通槽(12)与模具开槽(11)相连通,所述模具(2)的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有模具开槽(11),所述模具开槽(11)设有模具(2),所述模具(2)的内腔用于装载筒形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机构(3)还包括连杆(33),所述连杆(33)的一端与驱动件(31)的驱动轴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推杆(32)的尾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中设有第一推杆通槽(12),所述第一推杆通槽(12)与模具开槽(11)相连通,所述模具(2)的底部设有第二推杆通槽(21),所述第二推杆通槽(21)与模具(2)的内腔相连通;每个所述推杆(32)分别位于相对应的第一推杆通槽(12)和第二推杆通槽(2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中还设有驱动槽(13),所述驱动件(31)设于驱动槽(13)中,所述驱动槽(13)与第一推杆通槽(12)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筒形件底部脱模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中还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健王锋华董帅王甫霖靳丽董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