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55173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13 1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及系统,包括将聚氨酯基体与纳米增强材料、界面改性剂混合,通过真空密炼制备成改性聚氨酯母粒,并分设为内层母粒和外层母粒;将内层母粒注入注塑模具中形成内层护套半成品;在内层护套半成品的外表面切换至外层母粒,形成具有梯度过渡层结构的复合护套,进行分阶段动态冷却,消除层间内应力;通过光学检测设备对冷却后的复合护套进行表面及内部缺陷的检测,将检测数据反馈至注塑控制系统;通过梯度注塑显著提升护套与光缆内部结构的层间结合强度,同时微孔缓冲层增强抗压抗冲击性能;分阶段动态冷却技术有效消除内应力,避免护套开裂或变形,提供共具有较高耐候性和力学性能的护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工艺,尤其涉及一种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聚氨酯护套作为连接器与线缆/光缆间的关键防护组件,在通信基站、工业设备、消费电子等领域应用广泛。其需在复杂工况下承担机械缓冲、环境密封及抗弯折保护等职能,尤其随着5g高频传输场景对连接器微型化、高密度布线的需求提升,护套需在有限空间内同步实现高抗压强度与柔韧性。传统护套普遍面临户外温差引起的层间剥离、频繁插拔导致的应力开裂等问题,难以匹配智能终端设备对连接器防护结构长寿命、高可靠性的要求。

2、传统聚氨酯护套加工多采用单层注塑或共挤成型技术,通过添加填料或发泡剂改善力学性能,通过预混发泡剂形成均匀微孔结构以提升缓冲性能,但其单一材料体系导致护套内外层模量差异小,在动态载荷下易发生层间剥离;或者采用双层共挤工艺,但因内外层材料热收缩率不匹配且冷却工艺粗放,导致界面结合强度不足,长期使用后易因热应力积累引发龟裂。现有技术普遍聚焦于单一性能优化,缺乏对层间协同强化和应力调控的系统设计,尤其在梯度结构成型与残余应力消除方面存在技术盲区,导致护套在温差交变或高频振动场景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增强材料选自纳米二氧化硅、有机蒙脱土或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分体式的上模与下模,所述下模内壁设有呈蜂窝状的微孔生成模块;其中,所述微孔生成模块由均匀分布的锥形凸起阵列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增强材料选自纳米二氧化硅、有机蒙脱土或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分体式的上模与下模,所述下模内壁设有呈蜂窝状的微孔生成模块;其中,所述微孔生成模块由均匀分布的锥形凸起阵列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护套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设置有梯度温控系统,所述梯度温控系统包括内层注塑阶段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桂明赵军亮牛岩李文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明凯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