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更具体的,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内部测温的控制电缆。
技术介绍
1、控制电缆是作为各类电器、仪器、仪表及自动装置之间的连接线,起着传输各种启动、操作、控制、信号显示、测量等电能讯号的作用。它在工矿企业、变电站、交通、科技等部门的控制、测量、信号传递、报警和联锁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现有的控制电缆在连接时,由于缺乏对缆芯位置的精确定位,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对齐和固定。这不仅增加了连接难度,还可能因连接不当导致信号传输问题或安全隐患。有的控制电缆在测温方面往往局限于单一位置或局部区域,无法全面反映电缆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这可能导致对电缆温度状态的误判,进而影响电缆的安全运行。有的控制电缆在端部单元和电缆本体的密封方面往往存在不足,影响电缆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内部测温的控制电缆。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控制电缆,包括电缆本体以及两个端部单元,两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够实现内部测温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本体以及两个端部单元,两个端部单元分别位于电缆本体的两端,所述电缆本体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护层、屏蔽层和绕包层,所述绕包层内具有多个缆芯,所述缆芯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体;所述端部单元包括包裹部和与包裹部连接的定位部,所述包裹部包围所述外护层,所述定位部具有多个插入通道,所述插入通道的数量等于所述缆芯的数量,每个缆芯穿过一个所述插入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实现内部测温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多个插入通道包括中心插入通道、一圈第一插入通道、一圈第二插入通道以及一圈第三插入通道,一圈第一插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实现内部测温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本体以及两个端部单元,两个端部单元分别位于电缆本体的两端,所述电缆本体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护层、屏蔽层和绕包层,所述绕包层内具有多个缆芯,所述缆芯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体;所述端部单元包括包裹部和与包裹部连接的定位部,所述包裹部包围所述外护层,所述定位部具有多个插入通道,所述插入通道的数量等于所述缆芯的数量,每个缆芯穿过一个所述插入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实现内部测温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多个插入通道包括中心插入通道、一圈第一插入通道、一圈第二插入通道以及一圈第三插入通道,一圈第一插入通道具有6个且呈环形等间距分布,一圈第二插入通道具有12个且呈环形等间距分布,一圈第三插入通道具有18个且呈环形等间距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实现内部测温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为铜丝编织屏蔽层,所述绝缘层为聚乙烯绝缘层,所述绕包层为阻燃带绕包层,所述导体为铜导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实现内部测温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通道的侧壁具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插入通道的侧壁具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三插入通道的侧壁具有第三容纳槽;所述定位部由塑料制成,所述定位部包覆有导热单元,所述导热单元包括包围环、第一导热单元、6个第二导热单元和6个第三导热单元,6个第二导热单元呈环形等间距分布,6个第三导热单元呈环形等间距分布,6个第二导热单元和6个第三导热单元交替分布;所述第一导热单元包括位于中心插入通道内的筒部、与筒部连接的第一导热板以及与第一导热板连接的第二导热板,所述第二导热板处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包围环处具有第一条形通槽,所述第一导热板穿过所述第一条形通槽,所述第一导热板和第一条形通槽之间安装有隔热套;所述第二导热单元包括位于第一容纳槽内的第一弧面板、与第一弧面板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位于第二容纳槽内的第二弧面板、与第二弧面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位于第三容纳槽内的第三弧面板、与第三弧面板连接的第三连接板、导热连接板以及连接包围环和第三连接板的第一连接块,所述导热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才,高玉琴,吴春凤,董延志,陆灯宏,洪正朝,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圆通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