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特别涉及一种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由于早期抗震设计与施工水平有限、材料力学性能不足,以及后期使用功能转变与不合理改建等因素,现存大批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在历次地震中屡受重创,发生了大量的整体倒塌、薄弱层破坏和局部损伤等情况。另外,现有标准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韧性评级的前提是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中最大层残余位移角宜小于等于0.5%,导致大批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已无法满足基本抗震要求与韧性评价要求。另外,传统的局部加固方法(增大截面法、置换混凝土法、外包法等)与《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中所强调的“应加强结构整体性和应防止局部加强”的设计原则相矛盾。而且,传统加固法“内装修剔除-加固-再装修”的施工流程会阻断建筑的使用功能,造成资源浪费且耗时过长。针对上述传统抗震加固法对建筑使用功能干扰大,搬迁安置与再装修成本高等问题,外附子结构加固法被提出,具体是指在既有结构外围合理外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或抗震墙等子结构来提升既有结构的抗震性能。然而,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1)和预制组合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柱(1.1)包括设置于中部的预制混凝土柱(1.1.1)、设置于预制混凝土柱(1.1.1)底部的带孔柱底端板(1.1.2)、设置于预制混凝土柱(1.1.1)内的预应力筋一(1.1.3)、设置于预制混凝土柱(1.1.1)顶部的锚垫板(1.1.4)以及设置于锚垫板(1.1.4)外侧的锚具一(1.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附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1)和预制组合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柱(1.1)包括设置于中部的预制混凝土柱(1.1.1)、设置于预制混凝土柱(1.1.1)底部的带孔柱底端板(1.1.2)、设置于预制混凝土柱(1.1.1)内的预应力筋一(1.1.3)、设置于预制混凝土柱(1.1.1)顶部的锚垫板(1.1.4)以及设置于锚垫板(1.1.4)外侧的锚具一(1.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预应力混合梁(1.2)包括设置于端部的短钢梁(1.2.1)、设置于中部的预制混凝土梁(1.2.2)、沿梁轴线方向布置的预应力筋二(1.2.3)、设置于预应力筋二(1.2.3)一端的锚具二(1.2.4)、设置于预应力筋二(1.2.3)另一端的锚具三(1.2.5)、设置于短钢梁(1.2.1)腹板与预制混凝土梁(1.2.2)的外伸板(1.2.2.1.1)之间的摩擦片一(1.2.6)以及用于连接短钢梁(1.2.1)与预制混凝土梁(1.2.2)的螺栓二(1.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附自复位支撑框架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钢支撑(1.3)包括预压碟簧组(1.3.1)、设置于碟簧组内部的导向螺栓(1.3.2)、设置于碟簧组两端的锚固板(1.3.3)、穿过锚固板且交错布置的螺栓三(1.3.4)、内筒连接件(1.3.5)、外筒连接件(1.3.6)、摩擦片二(1.3.7)以及螺栓四(1.3.8);所述内筒连接件(1.3.5)由带椭圆长孔的内夹钢板(1.3.5.1)、内方钢筒(1.3.5.2)、内筒支撑管(1.3.5.3)、内筒端板(1.3.5.4)、延伸型钢一(1.3.5.5)、型钢端板一(1.3.5.6)和外伸耳板一(1.3.5.7)焊接组成;所述外筒连接件(1.3.7)由带圆孔的外夹钢板(1.3.7.1)、外方钢筒(1.3.7.2)、外筒支撑管(1.3.7.3)、外筒端板(1.3.7.4)、延伸型钢二(1.3.7.5)、型钢端板二(1.3.7.6)和外伸耳板二(1.3.7.7)焊接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世强,杨勇,于云龙,薛亦聪,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