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29820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5-16 1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中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透镜组由七片透镜组成,七片透镜依序为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满足:54.95°<Semi‑FOV≤61.10°;满足:‑0.45<CT1/(R2‑R1)<0.05;满足:‑2.40<(d0s‑d1s)/(R2‑R1)<0.20。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七片式的大视场角的光学成像镜头存在通过控制前端透镜的结构,从而导致光线走势较为陡峭,进而引起场曲偏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1、在光学成像
,七片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因其成像性能优良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移动式电子设备、安防监控、车载摄像头等领域。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光学成像镜头的视场角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光学成像镜头成像的清晰度及高分辨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2、目前,现有的七片式的大视场角的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前端透镜的结构,例如前端透镜的尺寸和面型的情况下,受前端透镜面型的影响,容易使入射光线经过前端透镜的走势较为陡峭,从而容易引起场曲偏移的问题,使得光学成像镜头的敏感度增加,严重影响整体性能的稳定性。

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七片式的大视场角的光学成像镜头存在通过控制前端透镜的结构,从而导致光线走势较为陡峭,进而引起场曲偏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七片式的大视场角的光学成像镜头存在通过控制前端透镜的结构,从而导致光线走势较为陡峭,进而引起场曲偏移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中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透镜组由七片透镜组成,七片透镜沿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隔;间隔元件组包括置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满足:54.95°<semi-fov≤61.10°;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0.45<ct1/(r2-r1)<0.05;镜筒的物侧面的内径d0s、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2.40<(d0s-d1s)/(r2-r1)<0.20。

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中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透镜组由七片透镜组成,七片透镜沿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隔;间隔元件组包括置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满足:54.95°<semi-fov≤61.10°;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0.45<ct1/(r2-r1)<0.05;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之间满足:-3.00<f1/d1s<-2.65。

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中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透镜组由七片透镜组成,七片透镜沿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隔;间隔元件组包括置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满足:54.95°<semi-fov≤61.10°;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0.45<ct1/(r2-r1)<0.05;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0.45<d1s/r2<0.70。

5、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72、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镜筒的像侧面的内径d0m与镜筒的物侧面的内径d0s之间满足:4.05<d0s/dt11+d0m/dt72<5.90。

6、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之间满足:-3.00<f1/d1s<-2.65。

7、进一步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镜筒的最大轴向高度l、镜筒的物侧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01与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12之间满足:2.45<l/(ep01+ep12)≤3.30。

8、进一步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三间隔元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12与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23之间满足:1.80<f23/(ep12+ep23)<3.40。

9、进一步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1.40<d1m/r3+d2s/r4<0.40。

10、进一步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的最大轴向厚度cp2与第二透镜至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之间满足:0.05≤cp2/t23<0.25。

11、进一步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设置在所述镜筒中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72、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内径d0m与所述镜筒的物侧面的内径d0s之间满足:4.05<d0s/DT11+d0m/DT72<5.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之间满足:-3.00<f1/d1s<-2.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所述镜筒的最大轴向高度L、所述镜筒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01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12之间满足:2.45<L/(EP01+EP12)≤3.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三间隔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1.40<d1m/R3+d2s/R4<0.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最大轴向厚度CP2与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之间满足:0.05≤CP2/T23<0.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与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之间满足:1.00<D6s/D5s<1.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最大轴向高度L、所述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CT6与所述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3.40≤L/(CT6+CT7)<4.4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f56、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与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之间满足:18.00<f56/(d6m-d5m)<31.6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五间隔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之间满足:-5.85<d6s/(R11+R12)≤1.55。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七间隔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N7、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外径D0m与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设置在所述镜筒中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72、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内径d0m与所述镜筒的物侧面的内径d0s之间满足:4.05<d0s/dt11+d0m/dt72<5.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之间满足:-3.00<f1/d1s<-2.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所述镜筒的最大轴向高度l、所述镜筒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01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12之间满足:2.45<l/(ep01+ep12)≤3.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三间隔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1.40<d1m/r3+d2s/r4<0.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最大轴向厚度cp2与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之间满足:0.05≤cp2/t23<0.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聘许世栋高鹏张芳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