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27902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能设备(1),带有用于产生压缩热的装置,包括一带有用于输送液体(4)通过节流阀(10)的泵(7)的泵回路(5)。一换热器(20),用于将热量从变热的液体传递到待加热的、通过所述换热器(20)输送的流体,其中,该热能设备包括一液体容器(2)。通过从液体容器(2)吸取泵送经过所述节流阀(10)的液体,将输送经过所述节流阀(10)的加热的液体回馈到液体容器(2)将所述泵回路(5)设计为开放的循环。所述换热器(20)连接在设计为开放的循环的换热器回路(21)中,所述换热器回路带有用于输送加热的液体(4)经过所述换热器(20)的泵(22)。在此,设置位于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抽吸口和所述换热器回路(21)的排出侧开口,以便通过所述换热器回路(21)的泵(22)的运行混匀位于所述液体容器(2)中的液体(4)。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产生压缩热和用于将所产生的压缩热传递到待加热的流体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能设备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能设备,带有用于产生压缩热的装置,包括一带有用于输送一种液体,尤其是油通过节流阀的泵的泵回^",以及带有一换热器,用于将热量从已加热的液体传递到一种有待加热的、通过所述换热器输送的流体,其中,该热能设备包括一液体容器,并且所述泵回路设计为开放的循环,在这个开放的循环中,从所述液体容器吸取有待泵送经过所述节流阀的液体,并且将输送经过所述节流阀的已加热的液体回^t到所述液体容器。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产生压缩热和用于传递所产生的压缩热到待加热的;危体的方法。在DE3100810A1中记载了这种热能设备和这种方法。在该文献中所述的装置中,油借助于电动泵在泵回路中输送。泵回路是封闭的。仅出于补偿目的,该回路通过通风导管与油补偿容器连接。通过抽吸管从集油容器抽吸的油经由压力导管输送经过节流阀。油由于压缩被加热,因此离开节流阀的油相比泵输送的油具有更高的温度。在节流阀的出口处连接有用作换热器的热盘管系统。热盘管系统位于钢容器中,可以通过一入口向该钢容器输入水并且可以通过一出口排出水。冷水输入口位于钢容器的底部区域,出口设置在上部终端的区域内。引入钢容器中的冷水由流过热盘管系统的热油放出的热量加热。之后可以通过排水口将加热的水排出。 一调节器用于检测钢容器中的水的温度并且根据测得温度控制泵。在JP56119490A中公开了一种热能设备,其中泵回路设计为开放的循环。装有油的液体容器用作油补偿容器以及用作设置换热器的容器。 一热盘管系统用作换热器,该热盘管系统为将热量从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传递到待加热的流体而被流过。在该装置中,通过换热器从被压缩热加热的、位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吸收热量。除抽吸口和排出口之外,泵回路的组件位于液体容器外部。当泵回路运行时,在换热器中输送的、待加热的流体的加热仅实现可观的程度。因此,在该文献中记载的设备不是非常有效地工作。由DE4341209C1公开了另一种热能设备。该热能设备在原理上与DE3100810A1中记载的热能设备相同地设计,然而区别在于,泵回路的组件位于液体容器中,并且在泵回路中连接有换热器回路。 一管状加热盘系统用作换热器,该管状加热盘系统设置在带有待加热的水的水容器中。因此,在该装置如在DE3100810A中所述的那样进行工业用水的加热。缺点是在这种装置中工业用水仅能相对緩慢地加热以及由于设备的设计造成的结构尺寸。即便通过上述热能设备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还存在这样的愿望,主要是改进该热能设备的效率并且尽可能减小结构尺寸。因此,从看作最接近的现有技术JP56119490A出发,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此地改进开头所述的热能设备,使得其效率得以改进。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相应改进开头所述的、用于产生压缩热和用于将所产生的压缩热传递到待加热的流体的方法。按照本专利技术,与设备相关的技术问题通过开头所述的、形成类型的热能设备解决,其中,所述换热器连接在一个设计为开放式循环的换热器回路中,该换热器回路带有用于输送被所述泵回路加热的液体经过所述换热器的泵,其中,设置位于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抽吸口和所述换热器回路的排出侧开口 ,以便通过所述换热器回路的泵的运行混匀位于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液体。与方法相关的技术问题通过具有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特征的方法解决。在这种热能设备中使用了一换热器(传热器),其中为实现从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到待加热的流体,例如工业用水的热传递使用一换热器,其中,两种流体-已加热的液体和待加热的流体-为形成热传递主动地被输送。使用这种换热器的优点不仅在于尤其有效的热传递,而且也在于这样的事实,即,在使用位于装置的液体容器中的液体、尤其是油情况下接通换热器,用于输送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进入一个开放的换热器回3各。人们利用换热器回3各的运行,以便通过从液体容器抽吸液体和将液体排出或回馈到液体容器中使位于该容器中的液体充分混合。这使得在换热器的出口处自换热器回馈进入设备的液体容器中的较冷液体,与其余处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充分混合。在此,换热器回路相宜地以其进口和出口设置在液体容器内部,以便尽可能将所有包含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都引入混勻过程中。这样,在换热器回路运行时可以利用所有存储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中的热量。因此避免了在液体容器内部形成较冷的液体区域(换热器可能从该较冷的液体区域抽吸流体加载)。因此,为实现向换热器中待加热的流体的有效热传递,泵回^各不仅需要时间间隔地运行,通常仅当容器中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的温度低于一下限值,泵回路才运行,以便将液体再次加热到其上限温度。因此,设置用于输送加热的液体通过换热器的换热回路不仅在改善热传递方面是有利的,而且在利用通过泵回路的运行产生的热方面也是有利的。为从液体中吸收热量,仅需使换热器回路工作。然而,例如出于该目的使用的循环泵与泵回路所需要的循环泵相比以明显更小的能量工作。换句话说,用于获取压缩热的液体所^是供的储热能力,全部、至少很大程度地被利用并且不仅在泵回路断开时局部利用。因此,在该热能设备中,包含在泵回路、换热器回路和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的量决定贮热能力、以及泵回路的泵为提高液体容器中的液体温度所必需的运行频率。因此,包含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与泵回路的运行无关地具有均匀的温度分布。作为换热器例如可以使用片式换热器。包含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通过换热器回路运行的混匀可由此得到支持,即,在一侧抽吸液体而在另一侧排出液体,并因此在液体容器内部快速地形成混勻希望的循环流动。按照一种实施形式,为实现尤其有效的混匀这样设计,即,换热器回路的抽吸口和出口侧的开口以为形成希望的转移而足够大的间距相对于液体容器的长度或直径设置和/或在流动技术上这样地定向,使得形成希望的循环。抽吸口和出口侧开口不必必须是本身关于该换热器回路的实体抽吸口和换热器的出口。而是,优选在换热器的实体抽吸接管以及出口侧的接管上分别连接一管件或软管件,以便换热器回路的与混匀相关的开口能够布置在液体容器内相应设计的位置上。也可以这样地利用液体容器壁的回弹效应,即,换热器回路的出口侧的开口可以与流体容器的、相邻的壁成一特定角度设置,以便通过这种方式支持环流的形成。的、通过压缩热直接加热的液体)旁边,有一第二换热器回路流经所述换热器,在该第二换热器回路中,待加热的流体、例如工业用水,如用于建筑物供暖装置的水被输送。在热能设备的这种设计中,由于位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作为蓄热器存在,待加热的工业用水不需要有独自的蓄热器。因此,这种换热器回路可以直接连接在工业用水装置上,例如连接在暖气设备的入流管路(Vorlauf)和回流管路上。在热能设备以其为待加热的流体配置的换热器回路连接在建筑物供暖装置上的情况下,换热器发出流过换热器加热的流体的出口是入流管路,而该换热器回路的入口是回流管3各。通常使用油作为泵循环的液体。例如可以使用液压油或称所谓的热油(Thermo6le)。在选择使用的油时(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应用的液体),使用即便在预定的加热温度下还具有足够黏度的油,以便能够在泵方面形成为产生压缩热所需要的压力。该热能设备的泵回路以250bar或更大的压力运行。取决于泵功率,也可以实现450bar或更高的压力。通常使用电动的齿轮泵或柱塞泵作为运行泵回路的泵。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能设备,带有用于产生压缩热的装置,包括一带有用于输送一种液体,尤其是油(4)通过节流阀(10,10`)的泵(7,7`)的泵回路(5,5`),以及带有一换热器(20,20`),用于将热量从已加热的液体传递到一种有待加热的、通过所述换热器(20,20`)输送的流体,其中,该热能设备(1,1`)包括一液体容器(2,2`),并且所述泵回路(5,5`)设计为开放式循环,在这个开放式循环中,从所述液体容器(2,2`)中吸取有待泵送经过所述节流阀(10,10`)的液体,并且将输送经过所述节流阀(10,10`)的已加热的液体回馈到所述液体容器(2,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连接在一个设计为开放式循环的换热器回路(21,21`)中,该换热器回路带有用于输送被所述泵回路(5,5`)加热的液体(4,4`)经过所述换热器(20,20`)的泵(22,22`),其中,设置所述换热器回路(21,21`)的、位于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抽吸口和排出侧开口,以便通过所述换热器回路(21,21`)的泵(22,22`)的运行混匀位于所述液体容器(2,2`)中的液体(4,4`)。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卡洛斯拉弗拉齐亚
申请(专利权)人:卡洛斯拉弗拉齐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