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土工程的,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
技术介绍
1、在岩土工程隧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突发地质灾害(如塌方、瓦斯泄漏等)常导致作业人员被困,现有隧道救生舱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2、1. 供氧系统依赖外部补给:传统救生舱多采用压缩氧气罐供氧,存在储量有限、更换不便、难以应对长时间被困需求等问题;
3、2. 结构稳定性不足:现有舱体支撑组件多为固定式刚性结构,面对隧道坍塌时的动态载荷缺乏有效缓冲,易造成二次损伤;
4、3. 功能集成度低:未充分考虑避险人员的生理需求,如缺乏食品冷藏、空气净化及应急物资存储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结合缓冲机构的三级卸力设计,有效分散坍塌冲击载荷,最大程度保障舱体完整性,通过电解水持续生成氧气,结合通气管路与呼吸罩实现闭环供氧,摆脱对外部氧源的依赖,满足长时间避险需求,实现了隧道救生舱在极端环境下的高效供氧、结构防护、物资保障与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了被困人员的生存几率与救援成功率。
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包括供氧组件、防护组件、缓冲组件、支撑组件、外隔板、通气孔和内控组件,其中,所述供氧组件预埋在隧道内,所述供氧组件包括底座、内框架、制氧机、蓄水箱、通气管和通水管,其中,所述底座预埋在所
4、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结合缓冲机构的三级卸力设计,有效分散坍塌冲击载荷,最大程度保障舱体完整性,通过电解水持续生成氧气,结合通气管路与呼吸罩实现闭环供氧,摆脱对外部氧源的依赖,满足长时间避险需求,实现了隧道救生舱在极端环境下的高效供氧、结构防护、物资保障与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了被困人员的生存几率与救援成功率。
5、另外,根据申请上述提出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6、具体地,所述防护组件包括外护壳体、收纳机构、储纳机构、照明部件、驱动机构、支撑架和通气部件,其中,所述外护壳体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收纳机构设置在所述外护壳体内;所述储纳机构设置在所述外护壳体内;所述照明部件设置在所述外护壳体内,且所述照明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储纳机构;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外护壳体内腔上端;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通气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
7、具体地,所述储纳机构包括储纳柜、内罩壳、呼吸罩、封板、风机、气管、通管和存放件,其中,所述储纳柜设置在所述外护壳体内;所述内罩壳设置在所述储纳柜内;所述呼吸罩设置在所述内罩壳内;所述封板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储纳柜上;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储纳柜顶壁;所述气管和所述呼吸罩连通;所述通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两组所述储纳柜;所述存放件设置在所述储纳柜内。
8、具体地,所述存放件包括存放盒、导热部件和制冷机,其中,所述存放盒设置在所述储纳柜内;所述导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存放盒内;所述制冷机设置在所述存放盒上,且所述制冷机输出端连接所述导热部件。
9、具体地,所述收纳机构包括外固定板、软棉垫、传动件、内座板和支撑腿,其中,所述外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外护壳体内;所述软棉垫设置在所述外固定板上;所述传动件设置在所述外固定板内;所述内座板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传动件上;所述支撑腿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内座板内。
10、具体地,所述传动件包括滑槽、滑动块和连接轴杆,其中,所述滑槽开设在所述外固定板上;所述滑动块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连接轴杆设置在所述滑动块上,且所述内座板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连接轴杆上。
11、具体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件、转盘、凸板、顶块和顶升件,其中,所述驱动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转盘设置在所述驱动部件输出端,且所述转盘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内控组件内;所述凸板设置在所述转盘上;所述顶块设置在所述凸板上;所述顶升件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控组件内,且所述顶升件和所述顶块抵触连接;所述顶升件包括活动板、顶升杆、缓冲部件和凸起部,其中,所述活动板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控组件内;所述顶升杆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所述缓冲部件套设在所述顶升杆上;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且所述凸起部和所述顶块抵触连接。
12、具体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顶部罩壳、内固定部件和支撑机构,其中,所述顶部罩壳设置在所述缓冲组件上;所述内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顶部罩壳内;所述支撑机构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顶部罩壳内,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板、定位基板、支撑板、卡板和定位轴,其中,所述底板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内控组件上;所述定位基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支撑板为多组,多组所述支撑板环形阵列设置在所述定位基板上;所述卡板设置在所述底板底壁;所述定位轴设置在所述底板底壁;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定位轴上。
13、具体地,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定位壳体、缓冲机构和缓冲部件二,其中,所述定位壳体设置在所述外护壳体上;所述缓冲机构为多组,多组所述缓冲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定位壳体内;所述缓冲部件二设置在所述定位壳体内;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底部缓冲件和顶部缓冲件,其中,所述底部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定位壳体内,所述顶部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底部缓冲件上。
14、具体地,所述内控组件包括内固定隔板、空腔体、气孔、限位凹槽和通槽,其中,所述内固定隔板设置在所述外护壳体内;所述空腔体设置在所述内固定隔板内;所述气孔开设在所述空腔体上;所述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内固定隔板顶壁;所述通槽开设在所述内固定隔板上。
15、本专利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氧组件(10)、防护组件(20)、缓冲组件(30)、支撑组件(40)、外隔板(50)、通气孔(60)和内控组件(70),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组件(10)预埋在隧道内,所述供氧组件(10)包括底座(101)、内框架(102)、制氧机(103)、蓄水箱(104)、通气管(105)和通水管(106),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纳机构(203)包括储纳柜(2031)、内罩壳(2032)、呼吸罩(2033)、封板(2034)、风机(2035)、气管(2036)、通管(2037)和存放件(2038),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件(2038)包括存放盒(20381)、导热部件(20382)和制冷机(20383),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机构(202)包括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2023)包括滑槽(20231)、滑动块(20232)和连接轴杆(20233),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05)包括驱动部件(2051)、转盘(2052)、凸板(2053)、顶块(2054)和顶升件(2055),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40)包括顶部罩壳(401)、内固定部件(402)和支撑机构(403),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30)包括定位壳体(301)、缓冲机构(302)和缓冲部件二(303),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控组件(70)包括内固定隔板(701)、空腔体(702)、气孔(703)、限位凹槽(704)和通槽(705),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氧组件(10)、防护组件(20)、缓冲组件(30)、支撑组件(40)、外隔板(50)、通气孔(60)和内控组件(70),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组件(10)预埋在隧道内,所述供氧组件(10)包括底座(101)、内框架(102)、制氧机(103)、蓄水箱(104)、通气管(105)和通水管(106),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纳机构(203)包括储纳柜(2031)、内罩壳(2032)、呼吸罩(2033)、封板(2034)、风机(2035)、气管(2036)、通管(2037)和存放件(2038),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件(2038)包括存放盒(20381)、导热部件(20382)和制冷机(20383),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岩土工程的自供氧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机构(202)包括外固定板(2021)、软棉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刘博文,李小华,王远增,刘杰,刘洁,王宇航,张茂源,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