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器、热泵系统和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522383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5-09 19:09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集成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器、热泵系统和介质,包括气液分离区、储液区、阀门组件和冷媒泵,气液分离区的气相输出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储液区通过冷媒管路与气液分离区连通,阀门组件和冷媒泵设置于冷媒管路,并用于控制冷媒在气液分离区和储液区之间流动,以通过储液区来调节气液分离区所存储的冷媒量。首先,气液分离区和储液区一体化设计可以有效节约系统空间,减少复杂的管路,利于整修和生产;另外,通过阀门组件和冷媒泵控制冷媒在气液分离区和储液区之间流动,调节系统冷媒流通量,具备冷媒平衡功能,减小压缩机液击情况,还可以使得机组在低温期间在合适范围内运行,提高了压缩机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热泵,特别涉及一种集成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器、热泵系统和介质


技术介绍

1、在相关技术中,户式采暖机高效节能清洁的特点深受大众喜爱,目前户式采暖机向整体机发展趋势越来越大,当前由于采暖机需要超低环温稳定制热,又有高效制冷的需求,制冷制热冷媒需求量不同,则需要配置高压储液罐;同时为了系统压缩机可靠性,需要配置气液分离器,以防压缩机吸入液态冷媒,造成液击。目前是高压储液罐和气液分离器同时存在,管路复杂,空间拥挤,不利于整修和生产,其次,在部分工况下,气液分离器底部冷媒可能偏多,有可能失去气液功能,使压缩机吸气带液,不利于压缩机可靠性,另外,在严寒季节,机组初始启动时,水温过低,冷媒温度很低,热泵系统低压偏低,有可能会超过机组运行范围,不利于于机组压缩机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集成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器、热泵系统和介质,旨在提高结构紧凑性和压缩机的可靠性。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罐,包括:

3、气液分离区,所述气液分离区的气相输出口用于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

4、储液区,通过冷媒管路与所述气液分离区连通;

5、阀门组件和冷媒泵,设置于所述冷媒管路,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用于控制冷媒在所述气液分离区和所述储液区之间流动,以通过所述储液区来调节所述气液分离区所存储的冷媒量。

6、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一冷媒泵,所述储液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四阀门连通至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气液分离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二阀门连通至所述储液区。

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二冷媒泵和第三冷媒泵,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储液区,输出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第五阀门位于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输出侧连通所述储液区,所述第六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

8、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管路连通至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底部位置,所述气液分离区位于所述储液区的上方位置。

9、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热泵系统包括集成罐,所述集成罐设置有气液分离区和储液区,所述气液分离区和所述储液区之间通过阀门组件和冷媒泵进行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的气相输出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方法包括:

10、采集热泵系统的系统运行参数;

11、根据所述系统运行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以通过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区和所述储液区之间的冷媒流动来调节所述气液分离区所存储的冷媒量。

12、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系统运行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如下之一:

13、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

14、根据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冷媒液位高度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

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包括实时吸气压力;所述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

16、确定吸气压力预设值和吸气压力回差预设值的总和;

17、当所述实时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所述总和,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以截断所述气液分离区和所述储液区之间的冷媒流动;

18、当所述实时吸气压力小于所述总和,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以使所述储液区的冷媒流向所述气液分离区。

1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包括实时吸气压力和实时吸气温度;所述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

20、确定与所述实时吸气压力对应的吸气饱和温度,并根据所述实时吸气温度和所述吸气饱和温度确定所述压缩机的实时吸气过热度;

21、当所述实时吸气过热度大于或等于吸气过热度回差预设值,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实时吸气压力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

22、当所述实时吸气过热度小于吸气过热度回差预设值,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以使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冷媒流向所述储液区。

2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冷媒液位高度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

24、当所述冷媒液位高度小于预设高度,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实时吸气压力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

25、当所述冷媒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高度,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以使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冷媒流向所述储液区。

26、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实时吸气压力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如下之一:

27、当所述实时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吸气压力预设值和吸气压力回差预设值的总和,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以截断所述气液分离区和所述储液区之间的冷媒流动;

28、当所述实时吸气压力小于吸气压力预设值和吸气压力回差预设值的总和,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以使所述储液区的冷媒流向所述气液分离区。

2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一冷媒泵,所述储液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四阀门连通至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气液分离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二阀门连通至所述储液区;

30、在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一冷媒泵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冷媒停止在所述气液分离区和所述储液区之间流动;

31、在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一冷媒泵处于开启状态,且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冷媒由所述储液区流向所述气液分离区;

32、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一冷媒泵处于开启状态,且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冷媒由所述气液分离区流向所述储液区。

3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二冷媒泵和第三冷媒泵,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储液区,输出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第五阀门位于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输出侧连通所述储液区,所述第六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

34、在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二冷媒泵和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一冷媒泵,所述储液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四阀门连通至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气液分离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二阀门连通至所述储液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二冷媒泵和第三冷媒泵,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储液区,输出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第五阀门位于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输出侧连通所述储液区,所述第六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路连通至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底部位置,所述气液分离区位于所述储液区的上方位置。

5.一种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包括集成罐,所述集成罐设置有气液分离区和储液区,所述气液分离区和所述储液区之间通过阀门组件和冷媒泵进行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的气相输出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方法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系统运行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如下之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包括实时吸气压力;所述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包括实时吸气压力和实时吸气温度;所述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冷媒液位高度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实时吸气压力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如下之一: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一冷媒泵,所述储液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四阀门连通至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气液分离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二阀门连通至所述储液区;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二冷媒泵和第三冷媒泵,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储液区,输出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第五阀门位于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输出侧连通所述储液区,所述第六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

13.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权利要求5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14.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器。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5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16.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5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一冷媒泵,所述储液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四阀门连通至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气液分离区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一冷媒泵和所述第二阀门连通至所述储液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冷媒泵包括第二冷媒泵和第三冷媒泵,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储液区,输出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第五阀门位于所述第二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输出侧连通所述储液区,所述第六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冷媒泵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路连通至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底部位置,所述气液分离区位于所述储液区的上方位置。

5.一种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包括集成罐,所述集成罐设置有气液分离区和储液区,所述气液分离区和所述储液区之间通过阀门组件和冷媒泵进行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的气相输出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方法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系统运行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如下之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包括实时吸气压力;所述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包括实时吸气压力和实时吸气温度;所述根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参数控制所述阀门组件和所述冷媒泵的工作状态,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冷媒液位高度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威李健锋武运动何宇刘帅帅吴永和赵景顺张欢劳乔锐周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