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及马达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及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09353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25 1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及马达,包括用于导向支架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运动的第一导向件;第一导向件包括位于光轴方向上方的第一侧、以及位于光轴方向下方的第二侧;第一侧配合有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导向支架的第一导向部;第二侧配合有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导向支架的第二导向部;支架底部设有与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一滑槽;第一导向件底部设有基座;基座上设有与第二导向部配合的第二滑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侧和第二侧不同方向的导向部协同作用,使得支架能够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更稳定、更准确地运动,为实现更精确的防抖功能奠定基础。导向部保证了支架的直线位移,避免类似串扰问题导致的非预期运动,也增加了滑动的顺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及马达。


技术介绍

1、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中,摄像头是极为常用的零部件,赋予了移动终端拍摄功能。通常,摄像头的高度方向与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一致,这意味着摄像头的高度会直接影响移动终端的厚度。所以,研发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降低摄像头的高度,从而实现移动终端厚度的降低,尤其是对于带有防抖功能的摄像头,更是重点关注对象。

2、目前已有的相关技术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公告号为us20200310079a1的专利中,其ois组件采用双层滚珠架构,该架构虽能够引导ois组件进行垂直于光轴方向的运动,但却存在成本较高以及结构复杂的缺陷。更为关键的是,双层滚珠的ois导向结构会增加马达高度,这与降低摄像头高度的目标相悖。

3、而公告号为cn103869445a的专利中,ois组件由多颗单层滚珠支撑,以此来引导ois组件进行垂直于光轴方向的运动,此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度,但却引入了串扰问题,即会引入光轴方向的旋转,进而造成控制上的不稳定,影响了防抖功能的正常发挥和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马达结构。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3、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包括用于导向支架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运动的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位于光轴方向上方的第一侧、以及位于光轴方向下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配合有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导向支架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二侧配合有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导向支架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且均垂直于光轴方向;所述支架底部设有与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导向部与第一滑槽的接触部具有同向运动的趋势,且具有沿第一方向的限定距离以限位所述支架相对第一导向部在第一方向上沿直线位移;所述第一导向件底部设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与第二导向部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导向部与第二滑槽的接触部具有同向运动的趋势,且具有沿第二方向的限定距离以限位所述第一导向件在第二方向上沿直线位移。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沿光轴方向前方的凸起高度;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至少两颗大滚珠以及设于相邻大滚珠间的小滚珠;所述第一导向件上设有与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一配合槽;所述大滚珠与第一滑槽形成接触部;

5、所述第二导向部具有沿光轴方向后方的凸起高度;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至少两颗大滚珠以及设于相邻大滚珠间的小滚珠;所述第一导向件上设有与第二导向部配合的第三配合槽;所述大滚珠与第二滑槽形成接触部。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合槽一侧设有平行于第一配合槽的第二配合槽;所述第二配合槽内设有第一辅助导向部;所述第一辅助导向部为滚珠;所述第一配合槽为v型槽;

7、所述第三配合槽一侧设有平行于第三配合槽的第四配合槽;所述第四配合槽内设有第二辅助导向部;所述第二辅助导向部为滚珠;所述第三配合槽为v型槽。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件上形成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限定距离;

9、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件上形成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具有平行于第二方向的限定距离。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一侧设有平行于第一导向部的第一辅助导向部;所述第一辅助导向部为第一导向件上一体形成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一导向部为v型限位凸起;

11、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一侧设有平行于第二导向部的第二辅助导向部;所述第二辅助导向部为第一导向件上一体形成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二导向部为v型限位凸起。

12、一种马达,包括

13、壳体,其内形成有中空腔体;

14、第一支架,设置在中空腔体内可沿光轴方向运动;

15、第二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架内可垂直于光轴方向运动;

16、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间设有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第一导向件。

1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与底座;所述外壳底部开口与底座固定连接以在内部形成中空腔体;所述外壳与底座中部形成有通光孔;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边部延伸形成有与第一支架配合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块。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与壳体间设有驱动第一支架运动的af驱动组件;所述af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侧方的af驱动磁石以及相对af驱动磁石设置的位于壳体内侧的af驱动线圈;

19、所述第二支架与壳体间设有驱动第二支架运动的ois驱动组件;所述ois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ois驱动磁石以及相对ois驱动磁石设置的位于壳体上的ois驱动线圈。

2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与af导向件配合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支架外侧设有与af导向件配合的第二限位槽;所述af导向件为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或陶瓷。

21、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为第二支架;所述基座为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与ois驱动磁石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架上靠近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与第二支架底部配合的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件为滚珠。

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侧和第二侧不同方向的导向部协同作用,使得支架能够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更稳定、更准确地运动,为实现更精确的防抖功能奠定基础。导向部保证了支架的直线位移,避免类似串扰问题导致的非预期运动,也有效的增加了滑动的顺畅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导向支架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运动的第一导向件(400);所述第一导向件(400)包括位于光轴方向上方的第一侧(401)、以及位于光轴方向下方的第二侧(402);所述第一侧(401)配合有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导向支架的第一导向部(410);所述第二侧(402)配合有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导向支架的第二导向部(430);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且均垂直于光轴方向;所述支架底部设有与第一导向部(410)配合的第一滑槽(320);所述第一导向部(410)与第一滑槽(320)的接触部具有同向运动的趋势,且具有沿第一方向的限定距离以限位所述支架相对第一导向部(410)在第一方向上沿直线位移;所述第一导向件(400)底部设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与第二导向部(430)配合的第二滑槽(230);所述第二导向部(430)与第二滑槽(230)的接触部具有同向运动的趋势,且具有沿第二方向的限定距离以限位所述第一导向件(400)在第二方向上沿直线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410)具有沿光轴方向前方的凸起高度;所述第一导向部(410)包括至少两颗大滚珠以及设于相邻大滚珠间的小滚珠;所述第一导向件(400)上设有与第一导向部(410)配合的第一配合槽(411);所述大滚珠与第一滑槽(320)形成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槽(411)一侧设有平行于第一配合槽(411)的第二配合槽(421);所述第二配合槽(421)内设有第一辅助导向部(420);所述第一辅助导向部(420)为滚珠;所述第一配合槽(411)为V型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410)包括第一导向件(400)上形成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限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410)的一侧设有平行于第一导向部(410)的第一辅助导向部(420);所述第一辅助导向部(420)为第一导向件(400)上一体形成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一导向部(410)为V型限位凸起;

6.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外壳(120)与底座(110);所述外壳(120)底部开口与底座(110)固定连接以在内部形成中空腔体;所述外壳(120)与底座(110)中部形成有通光孔(101);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设有盖板(130);所述盖板(130)边部延伸形成有与第一支架(200)配合的延伸板(131);所述延伸板(131)上设有卡槽(132);所述第一支架(200)上设有与卡槽(132)配合的卡块(26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00)与壳体(100)间设有驱动第一支架(200)运动的AF驱动组件(210);所述AF驱动组件(210)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200)侧方的AF驱动磁石(211)以及相对AF驱动磁石(211)设置的位于壳体(100)内侧的AF驱动线圈(21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上设有与AF导向件(220)配合的第一限位槽(111);所述第一支架(200)外侧设有与AF导向件(220)配合的第二限位槽(221);所述AF导向件(220)为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或陶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第二支架(300);所述基座为第一支架(200);所述第一支架(200)上设有让位槽(250);所述让位槽(250)与OIS驱动磁石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架(200)上靠近第二支架(300)的一侧设有安装槽(240);所述安装槽(240)内设有与第二支架(300)底部配合的第二导向件(450);所述第二导向件(450)为滚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导向支架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运动的第一导向件(400);所述第一导向件(400)包括位于光轴方向上方的第一侧(401)、以及位于光轴方向下方的第二侧(402);所述第一侧(401)配合有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导向支架的第一导向部(410);所述第二侧(402)配合有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导向支架的第二导向部(430);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且均垂直于光轴方向;所述支架底部设有与第一导向部(410)配合的第一滑槽(320);所述第一导向部(410)与第一滑槽(320)的接触部具有同向运动的趋势,且具有沿第一方向的限定距离以限位所述支架相对第一导向部(410)在第一方向上沿直线位移;所述第一导向件(400)底部设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与第二导向部(430)配合的第二滑槽(230);所述第二导向部(430)与第二滑槽(230)的接触部具有同向运动的趋势,且具有沿第二方向的限定距离以限位所述第一导向件(400)在第二方向上沿直线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410)具有沿光轴方向前方的凸起高度;所述第一导向部(410)包括至少两颗大滚珠以及设于相邻大滚珠间的小滚珠;所述第一导向件(400)上设有与第一导向部(410)配合的第一配合槽(411);所述大滚珠与第一滑槽(320)形成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槽(411)一侧设有平行于第一配合槽(411)的第二配合槽(421);所述第二配合槽(421)内设有第一辅助导向部(420);所述第一辅助导向部(420)为滚珠;所述第一配合槽(411)为v型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i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410)包括第一导向件(400)上形成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限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高度优势的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韦翔伊玉钦张吉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众惠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