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07764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25 1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这样的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其通过传感器壳体的切割部分平稳地排放从外部流入传感器壳体中的潮湿异物,并增加末端传感器单元的空气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温度感测的灵敏度。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PCB基板;末端传感器单元,其连接到PCB基板的前侧,并且包括用于检测末端壳体的一侧的外表面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感测入射在末端壳体的一侧的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的量的太阳辐射传感器;以及传感器壳体,其容纳末端传感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PCB基板的至少一部分,以便防止异物从外部流入PCB基板中,其中,传感器壳体的顶部的下侧具有切割部分,该切割部分使得流入末端壳体和传感器壳体之间的异物能够在下侧处被排放,并且增加末端传感器单元的空气接触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这样的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其通过传感器壳体的切割部分平稳地排放从外部流入传感器壳体中的潮湿异物,并增加末端传感器单元的空气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温度感测的灵敏度。


技术介绍

1、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可以分为通过将车辆内部的空气吸入传感器来测量流动空气的温度的吸气室内温度传感器,以及在不吸入空气的情况下测量车辆室内温度的非吸气室内温度传感器。

2、吸气室内温度传感器有利之处在于,测量的温度是高度可靠,并且感测逻辑相对简单,因为传感器本身吸入车辆内部的空气并测量吸入空气的温度。然而,传感器的缺点在于,外观需要格栅形状以将空气吸入传感器中,并且由于需要用于使空气流动的流动产生装置,因此成本竞争力较低。

3、相比之下,非吸气室内温度传感器有利之处在于,它们可以配置成具有高自由度并且在外观上具有美丽的外观,因为不需要格栅形状,并且成本竞争力相对较高。

4、图1是示出常规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的图。

5、如图1所示,像这样的非吸气室内温度传感器配置成包括:末端传感器单元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末端传感器单元包括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太阳辐射传感器和容纳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位于所述PCB基板的前侧的部分和所述太阳辐射传感器的位于所述PCB基板的前侧的部分的所述末端壳体,其中,所述末端壳体包括圆柱形形状的前主体和形成为具有比所述前主体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后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其中,通过切割所述传感器壳体的面向所述末端壳体的所述后主体的下端部分的前端下部分而形成所述切割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室...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末端传感器单元包括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太阳辐射传感器和容纳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位于所述pcb基板的前侧的部分和所述太阳辐射传感器的位于所述pcb基板的前侧的部分的所述末端壳体,其中,所述末端壳体包括圆柱形形状的前主体和形成为具有比所述前主体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后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其中,通过切割所述传感器壳体的面向所述末端壳体的所述后主体的下端部分的前端下部分而形成所述切割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室内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前端单元形成为具有敞开的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以容纳所述末端壳体的预定部分的圆柱形形状并且设置成面向所述末端壳体,其中,朝向所述前端单元的内部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在所述前端单元的内壁表面上沿着所述传感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以将所述末端壳体的所述后主体与所述前端单元的所述内壁表面分离。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采根金荣喆白昌铉吴尚昊赵允晟徐龙男金寿贤
申请(专利权)人: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