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模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04570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22 17:32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空气处理模组及空调器,包括壳体、送风组件以及第一阀门。壳体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隔板,隔板于外壳内分隔出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外壳具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区域与第一腔室,第二开口连通第二区域与第二腔室,外壳于第一腔室限定出与第一开口连通的气道,隔板设有连通第二腔室以及气道的第三开口。送风组件设于第二腔室,送风组件用于驱动气流。第一阀门配置成能够开启或关闭第三开口。因此,本技术的空气处理模组能够缩短气流的流动路径,以减少风量衰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模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的空调都会集成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并通过阀门对不同状态下的气流通道进行开启或关闭的管理。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新风排风空调的气流通道走向与各组件的设置位置需要相互适应,特别是还要考虑到阀门的结构及位置,从而难以同时实现气流通道短以及结构紧凑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排风状态而言,气流通道较长会导致气流排放过程中的风量衰减大,进而使得排风效率低,或使风机需要更大的运行功率,致使成本及能耗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模组及空调器,能够缩短气流的流动路径,以减少风量衰减。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空气处理模组,用于使第一区域内的气流与第二区域内的气流相互流通,空气处理模组包括:

4、壳体,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隔板,隔板于外壳内分隔出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外壳具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区域与第一腔室,第二开口连通第二区域与第二腔室,外壳于第一腔室限定出与第一开口连通的气道,隔板设有连通第二腔室以及气道的第三开口;

5、送风组件,设于第二腔室,送风组件用于驱动气流;

6、第一阀门,配置成能够开启或关闭第三开口。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门包括驱动件以及连接于外壳的挡板,驱动件配置成驱动挡板相对于外壳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三开口。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门具有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第一阀门配置成位于第一位置时打开第三开口并关闭第二开口,第一阀门还配置成位于第二位置时关闭第三开口并打开第二开口;

9、或者,

10、空气处理模组还包括第二阀门,第二阀门具有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第二阀门配置成第一阀门开启第三开口时位于第三位置,并关闭第二开口,第二阀门还配置成第一阀门关闭第三开口时位于第四位置,并打开第二开口。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外壳包括位于外周的端壁,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隔板沿第二方向的端部连接端壁,且端壁能够限定出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第一开口的轴线的方向,隔板具有靠近第一开口的第一端部以及远离第一开口的第二端部,第三开口位于第二端部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所在的平面连接于挡板,气道沿平行于第一开口的轴线的方向的尺寸大于沿平行于第三开口的轴线的方向的尺寸。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的轴线与第三开口的轴线交叉,且第三开口朝向第一开口。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还具有第三腔室、第四开口以及第五开口,第四开口连通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第五开口连通第二区域与第三腔室,送风组件一端连通第三腔室、另一端连通第二腔室,空气处理模组具有第一状态,第一阀门具有第一位置,空气处理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阀门位于第一位置,以开启第三开口并关闭第二开口,且送风组件适于驱动第二区域内的气流由第五开口导入第三腔室、再穿过送风组件导入第二腔室、再由第三开口导入第一腔室、再穿过气道由第一开口导入第一区域。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模组还具有第二状态,第一阀门还具有第二位置,空气处理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阀门位于第二位置,以关闭第三开口并开启第二开口,送风组件适于驱动第一区域内的气流由第一开口导入第一腔室、再由第四开口导入第三腔室、再穿过送风组件导入第二腔室、再由第二开口导入第二区域。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包括位于外周的端壁,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且送风组件与第三腔室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沿第二方向,第一腔室位于端壁与第三腔室之间,且第二腔室位于端壁与送风组件之间。

18、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包括驱动电机,空气处理模组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下,驱动电机的驱动方向相同。

19、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模组还包括第三阀门,在第一状态下,第三阀门配置成关闭第四开口并打开第五开口,在第二状态下,第三阀门配置成打开第四开口并关闭第五开口。

20、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模组。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2、本技术的空气处理模组包括壳体、送风组件以及第一阀门。壳体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隔板,隔板于外壳内分隔出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外壳具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区域与第一腔室,第二开口连通第二区域与第二腔室。第一阀门配置成能够开启或关闭第三开口。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隔板分离相邻的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且第一腔室限定出供气流流动的气道,第二腔室内设有送风组件,隔板设有连通第二腔室以及气道的第三开口,从而该布置形式使空气处理模组的结构更为紧凑。并基于上述的结构设置,位于第二腔室的气流可以直接穿过隔板的第三开口到达第一腔室,气流在该过程的流动路径较短,从而可以有效减少风量的衰减。相关技术中,会将风机的送风通道与连通开口的气道相互独立设置,从而使得气流的走向与各组件的设置位置需要相互适应,容易使得气流由风机至开口的流动路径较长、风量衰减大,相较于此,本技术的空气处理模组利用隔板分隔出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的同时,又在隔板设置可供气流流通的第三开口,从而可以有效缩短气流由送风组件至第一开口的流动路径,进而可以减少风量衰减、或者说减少因风量衰减大而带来的成本及能耗增大的问题;此外,本技术的空气处理模组通过移动第一阀门便可以开启或关闭第三开口,不会因第一阀门的设置而增加气流流动路径或影响到空气处理模组的结构紧凑性。因此,本技术的空气处理模组能够缩短气流的流动路径,以减少风量衰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空气处理模组,用于使第一区域内的气流与第二区域内的气流相互流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模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13.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空气处理模组,用于使第一区域内的气流与第二区域内的气流相互流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模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星亮劳良铖叶月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