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软弱破碎围岩管棚应力测试结构及测试方法。
技术介绍
1、隧道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隧道工程中时常面临软弱地层、围岩变形及地表下沉等问题,上述问题均需要进行管棚支护。
2、然而,由于地下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隧道施工过程中对于管棚的受力监测非常困难。通常诸多方法测试出的数据都具有很大的误差,无法准确判断管棚支护的受力情况。首先是未考虑测试仪器寿命、测试时间过短、测试数量不够等;其次,现场施工环境的恶劣,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均会导致测试仪器的故障甚至是损坏。
3、在专利号为201320738746.3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黄土隧道超前大管棚受力监测应变片保护装置”。其不足在于,应变片布设数量较少,数据不够丰富,且在管棚钢管内不方便进行布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布线的软弱破碎围岩管棚应力测试结构及测试方法。
2、本专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弱破碎围岩管棚应力测试结构,包括有若干测试钢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钢管(1)外壁上沿轴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两组以上的应变片测试组(2),所述测试钢管(1)内壁绕轴线均匀开设有若干纳线槽(3),所述纳线槽(3)长度方向与所述测试钢管(1)轴线平行,所述纳线槽(3)数量与所述应变片测试组(2)数量对应,所述测试钢管(1)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应变片测试组(2)一一对应的过线孔(4),所述过线孔(4)呈螺旋状分布且分别连通不同的纳线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软弱破碎围岩管棚应力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均包括开设于所述内筒(6)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弱破碎围岩管棚应力测试结构,包括有若干测试钢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钢管(1)外壁上沿轴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两组以上的应变片测试组(2),所述测试钢管(1)内壁绕轴线均匀开设有若干纳线槽(3),所述纳线槽(3)长度方向与所述测试钢管(1)轴线平行,所述纳线槽(3)数量与所述应变片测试组(2)数量对应,所述测试钢管(1)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应变片测试组(2)一一对应的过线孔(4),所述过线孔(4)呈螺旋状分布且分别连通不同的纳线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软弱破碎围岩管棚应力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均包括开设于所述内筒(6)外壁上的第一夹持槽(7),所述第一夹持槽(7)与所述纳线槽(3)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夹持槽(7)与所述内筒(6)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软弱破碎围岩管棚应力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6)一端伸出所述测试钢管(1)且外周壁绕轴线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限位孔(10),所述转筒(8)一端伸出所述测试钢管(1)且外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伦,杨剑,孙文昊,胡辉,何卫,喻越,李涛,包雨滴,谢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