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应力混凝土,尤其涉及一种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折线先张梁是一种采用先张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它通过在张拉台座上安装转向器,使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可以进行转向定位、弯折成形,从而形成与其受力形式相适应的预应力筋布置形式。折线先张梁克服了传统先张梁不能适用较大跨度的缺点,并解决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不密实、张拉端局压过大引起混凝土以及锚具破坏等技术难题。随着近几年装配式预制梁的快速发展,折线先张梁已经成为当前桥梁设计研究的重点方向。
2、现有技术中,在弯折预应力钢筋束的转向器下面一般设置重力式底座进行反力支撑,如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折线先张法预制梁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中第一章对于
技术介绍
的描述、cn 217434637 u中公开的一种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斜腹板箱梁制梁装备等。但是在工程实施中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通常情况下,折线先张梁的底座反力装置都是在固定的位置,是由混凝土重力墩甚至桩基承担的。需要预制不同梁,其预应力钢束弯起位置不同时,就需要另找场地重新布置底座基础,以对应不同位置的转向器。
3、此外,转向器也一直都存在预应力损失的问题,相关研究都认为其不可忽略;如23年6月出版的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折线先张梁滑轮式转向器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中就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传统减少转向器预应力损失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滑动或者轴承等方法,但仍然无法消除其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专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包括t型反梁和张拉底板,所述的张拉底板固定在t型反力梁顶部,与t型反力梁浇筑为一体,在t型反力梁顶部设置受拉钢筋;位于同一端的张拉台座之间通过张拉横梁相连;且在两端的张拉台座之间设置一对第一钢束转向装置和若干第二钢束转向装置;第一钢束转向装置设置在靠近张拉台座的位置,所述的第一钢束转向装置为多层转向装置,第二钢束转向装置为单层转向装置。
4、本专利技术依靠t型反力梁的结构强度和受力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业内在底部设置配重的传统工艺。同时,与一般t型梁的受力特点不同,本专利技术的t型梁受拉位置在顶部,张拉底板(钢板)同时参与张拉时的t型梁受力,可以有效减少t梁顶部钢筋的设置,降低碳排放,节省投资。
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t型反力梁翼缘的两端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稳定支撑柱,用于确保整个体系的稳定。
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张拉底板顶部可以根据需要在任意位置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第二钢束转向装置。
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张拉底板与t型张拉反力梁同时浇筑,形成一个整体;张拉底板上面设置气孔,使浇筑砼时的气体更容易排出。
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张拉反力梁的长度比预应力梁要长。
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转向支撑装置包括一对转向支撑装置,在该对转向支撑装置之间设置有多层螺栓,多层螺栓上下平行设置,每层螺栓通过螺母安装转向支撑装置上,且在每个螺栓上固定有若干钢束转向器;张拉预应力时,对螺栓同时施加弯矩,使转向器与钢筋的形变同步转动,避免转向器和钢筋之间的滑动变形,从而减少预应力损失。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转向支撑装置包括一对转向支撑装置,在该对转向支撑装置之间设置有一个螺栓,螺栓通过螺母安装转向支撑装置上,且在每个螺栓上固定有若干钢束转向器;张拉预应力时,对螺栓同时施加弯矩,使转向器与钢筋的形变同步转动,避免转向器和钢筋之间的滑动变形,从而减少预应力损失。
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预应力钢束通过千斤顶施力后,通过锚具固定在所述的张拉横梁上。
1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分散式折线先张梁的张拉施工方法,具体如下:
13、步骤1.将张拉底板、锚固件与t型反力梁的受力钢筋进行绑扎或焊接连接;
14、步骤2.将t型反力梁浇筑混凝土;
15、步骤3.在张拉底板上焊接或者螺栓连接转向支撑装置,在转向支撑装置上安装螺栓,并且螺栓两端通过螺母固定,并将钢束转向器固定在各自对应的螺栓上;在张拉底板的两端安装张拉台座,位于同一端的张拉台座之间通过张拉横梁相连;
16、步骤4.采用千斤顶张拉预应力钢束的两端,施加预应力,同时对转向支撑装置上的螺栓进行对应旋转,使转向器随之旋转,旋转方向同预应力钢束受力方向相同,减少预应力损失;
17、步骤5.张拉完成后,浇筑折线先张预应力梁的混凝土。同时通过锚具将应力钢束固定在张拉横梁上,养护完成后释放预应力钢束。
18、之后,再次需要制作折线先张梁时,重复步骤3~5即可。
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20、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张拉底板上沿着预应力钢束的长度方向设置若干转向支撑装置,使得钢束转向器可以设置至任意位置;同时配合张拉底板底部的t型反力梁,可以实现多种不同预制梁的制作,适用于反力梁及支座长度范围内的任意梁长;t型反力梁的设置更好的拟合了反力装置形成的弯矩,有效节省了钢筋及混凝土材料,降低了碳排放。同时,采用了新的思路,使转向器随着预应力钢束的张拉配合转动,减少了预应力损失。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T型反力梁和张拉底板,所述的张拉底板固定在T型反力梁顶部,与T型反力梁浇筑为一体;位于同一端的张拉台座之间通过张拉横梁相连;且在两端的张拉台座之间设置一对第一钢束转向装置和若干第二钢束转向装置;第一钢束转向装置设置在靠近张拉台座的位置,所述的第一钢束转向装置为多层转向装置,第二钢束转向装置为单层转向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转向支撑装置包括一对转向支撑装置,在该对转向支撑装置之间设置有多层螺栓,多层螺栓上下平行设置,每个螺栓通过螺母安装转向支撑装置上,且在每个螺栓上固定有若干钢束转向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转向支撑装置包括一对转向支撑装置,在该对转向支撑装置之间设置有一个螺栓,所述螺栓通过螺母安装转向支撑装置上,且在每个螺栓上固定有若干钢束转向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底板和T型反力梁通过连接件连接加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张拉底板上面设置气孔,使浇筑砼时的气体更容易排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拉反力梁的长度比预应力梁要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T型反力梁翼缘两端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稳定支撑柱,用于确保整个体系的稳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预应力钢束通过千斤顶施力后,通过锚具固定在所述的张拉横梁上。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t型反力梁和张拉底板,所述的张拉底板固定在t型反力梁顶部,与t型反力梁浇筑为一体;位于同一端的张拉台座之间通过张拉横梁相连;且在两端的张拉台座之间设置一对第一钢束转向装置和若干第二钢束转向装置;第一钢束转向装置设置在靠近张拉台座的位置,所述的第一钢束转向装置为多层转向装置,第二钢束转向装置为单层转向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转向支撑装置包括一对转向支撑装置,在该对转向支撑装置之间设置有多层螺栓,多层螺栓上下平行设置,每个螺栓通过螺母安装转向支撑装置上,且在每个螺栓上固定有若干钢束转向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线先张梁的支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转向支撑装置包括一对转向支撑装置,在该对转向支撑装置之间设置有一个螺栓,所述螺栓通过螺母安装转向支撑装置上,且在每个螺栓上固定有若干钢束转向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明万,马正,朱军祚,郑志超,郑召怡,张文,王晓,张锐,王冬明,徐豹芝,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