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学发专利>正文

工厂化自动半自动化养殖林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948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林蛙养殖所提供的一种工厂化自动半自动化养殖技术,该技术人工营造一种符合林蛙生理要求、生长最佳条件,特别是解决了林蛙食物多样性要求及喂养方法上的改进,利用林蛙与昆虫各自特点,成功的实现了林蛙食物自动半自动化喂养;种蛙实现了温控修眠与计划产卵,蝌蚪喂养利用了仿生饵料,成体养殖场设置盆花草蚯蚓,使生态体系达到了良性循环,从而使林蛙养殖摆脱“自然”属性,成为一种工厂化养殖技术。(*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Factory automation semi automatic breeding forest frog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lant breeding Rana provided automatic semi automated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the technology to create a forest frog, meet the physiological requirements best growth conditions, especially to solve the improvement of forest frog food diversity and feeding methods, us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frogs and insects,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rest frog food automatic semi automatic feeding; frog realizes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repair plan to sleep with eggs, tadpoles fed adult bionic bait, farm setting plants make earthworm, ecological system reached a virtuous cycle, so that the forest frog breeding to get rid of the \nature\ attribute, become a kind of factory farming techn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是涉及到两栖动物一林蛙的养殖所提供的一种工厂化自动半自动化养殖林蛙技术与方法。林蛙生活在地球上,可称得上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它需要的固有生态体系、生长环节及规律,限定了它在自然界生存的有限区域性。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所出售的林蛙产品,基本上全是从自然界里获取的,这种有限的宝贵资源,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虽然目前人类对林蛙有所了解,但就人工养殖,特别是达到工厂化条件下的养殖,还远远达不到现代化技术要求,所提出的养殖方法,不但技术水平落后,而且也难以实现如1997年3月21日申请专利号为97101685.2。名称为“一种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技术”。该专利技术就整个文件涉及到的所有实质性养殖
技术实现思路
与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相比是非常落后的,且难以实现。该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是“对林蛙生长的个各阶段、环节进行一种池塘化管理”。各池塘要求在“果木林区,用围墙;圈定8亩、20亩地,人工对幼蛙投入黄粉虫。围墙内设置露天灯光”。该养殖技术不难看出,林蛙生长在各养殖池塘,人工没有采取任何技术保护措施,各养殖池塘全部裸露在自然界当中,任其大自然风雨(酸雨)、冰雹、寒流、高温等不利因素袭击。林蛙的生命随时受到大自然的威胁。该技术与自然生存的林蛙无任何区别,没有摆脱大自然条件下养殖技术,该专利技术特别是在关健技术上,严重违背了林蛙生存规律及生理要求。如林蛙对产卵场所,要求非常严格,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在池边浅处4--12厘米产卵;如果水深了产出来的卵会立即沉入深水底部,无法完成受精任务。另外林蛙把卵产在浅处也是为了卵子的动物极(阳极)孵化时得到充分的阳光,蝌蚪才能得到正常发育。因此,孵化水深度超过产卵深度,就对卵化产生严重的影响。而该专利技术实施的技术“产卵池水深0.5米--0.7米;孵化水要求在0.20--0.3米”。这两项技术严重违背了林蛙产卵生理繁殖要求存在严重不足,水深不仅使卵子得不到充足阳光和无法受精,而且,在蝌蚪刚要孵化出还没有完全吃完卵膜时(蝌蚪发育没达到完全)在膜内蠕动的蝌蚪会因该专利技术技术的不足及孵化池水深、水面的卵团没有采取任何人工保护措施,因此风一吹或人为打动,发育不完全的蝌蚪会惊动掉入深水中远离卵膜,只能吃取一点低等藻类。这种蝌蚪变态后身体弱小难以生存。在蝌蚪喂养技术上也存在严重不足,有的只是采用了比较常规的做法。不符合蝌蚪生理要求。如“刚孵化出的蝌蚪每天投喂豆浆”。及“湖状食物”。蝌蚪的口,长的如同吸盘,取食时吸盘(口)吸附在食物上进行吃取,它最适合吃的食物象卵胶膜这种状态的食物,在水中的游离物,特别是豆浆这类食物,蝌蚪是难以吃到的,因此投喂在水池内的大量豆浆蝌蚪不会吃到,反而会使整个水体很快变坏,变坏的水体容氧下降,对蝌蚪生长发育有严重的影响。该专利技术投喂蝌蚪“糊状食物”也存在同样不足,这种食物也非常易与水游离,蝌蚪在吃取这些食物时,尾部不停的罢动形成水流,水流可把“糊状食物”带走,游离于水中,人工养殖密度大,投喂食物多,这种喂法,水体很容易变坏。该专利技术对幼体蛙(成体蛙)养殖也存在不足,不但幼体蛙受到来自大自然不良天气及鸟鼠蛇威胁,而且在“围地20亩”若大复杂范围内高密度养殖林蛙,靠人工直接投在场内有限的黄粉虫,这种投喂技术要使整个场内所有幼蛙(成体蛙有隐藏习性)都能分吃到有限的虫子(黄粉虫)这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技术,另外黄粉虫只有在人工条件下的养殖才能存活,在野外随时都会有降雨,几滴雨水,就会把黄粉虫致于死地,特别是每年都有连雨季节,如果幼蛙吃不到食物,很快就会失去生存能力。靠灯光也难以逆补下雨天的食物,灯光在下雨天和乱风的天气里难以招引飞虫。占地8亩、20亩果木林区养殖林蛙,这种技术显然是模仿了自然界林蛙生存方式,林蛙只能自己寻找生存空间,利用了自然昆虫,满足林蛙食物,人工所提供的有限昆虫,只能做为林蛙食物的有限补充,满足不了林蛙食物需要及多样性要求,这种养殖方法不难看出,难以实现称为的“人工养殖”技术。本专利技术人在1997年5月也提出过申请“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申请号为97112603.8,虽然该养殖技术人工也提供了一定的有突破性的创意养殖技术,但也存在以下不足,如变态池与成体养殖场同在一起,这种方法存在一种不好解决的矛盾与难题。变态池与成体养殖场在一起不但占去了养殖场的有限面积,而且蝌蚪变态时达不到一致,先变态的幼蛙(野性不改)场地有限,随时又进入变态池内,大量幼蛙挤压在一起几分钟后就能造成死亡。在成体蛙的喂养方法上也存在不足成体蛙不象蝌蚪好饲养,成体蛙有隐藏习性。因该方法向场内直接投放食物(虫子),这样以来有的蛙能吃到食物多,有的吃不到食物,特别是向场内投喂的蝇蛆、蚯蚓还没有来得及吃,就已经钻到草叶下。种蛙产卵、孵化技术受到自然条件制约,没有真正摆脱自然约束。蝌蚪喂养也不够科学性,就以上养殖技术不难看出,特别不适应现代化工厂条件下的养殖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装置,提供一种符合林蛙生理要求,生长最佳条件,提供最佳生态体系及满足食物多样性要求,特别是喂养方法上的改进。把林蛙依靠在大自然“状态”下的生长、发育各期环节规律,完全改变为人工条件下,摆脱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约制的养殖。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与技术完全不同于申请号为97101685.2所提出“一种人工养殖中国林蛙的技术”。同时本专利技术克服并改进了本人在1997年5月16申请号97112603.8日提出名称为“中国林蛙人工养殖”中所涉及到林蛙养殖方法与技术上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技术的不足,对林蛙养殖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工厂化自动半自动化养殖技术。专利技术的方法与
技术实现思路
包括有A.实施工厂化养殖林蛙厂房的整体布局及其所属装置结构的设置(a)多能水栖养殖场(1)的设置技术;(b)成体养殖场(2)营造技术;(c)投虫槽(18)的设置;B.林蛙水栖养殖方法与技术(a)种蛙的温控修眠(冬眠)与计划产卵;(b)蝌蚪饵料仿生制作方法与喂养技术;(c)水栖养殖场(1)蝌蚪放养时水的管理方法(d)蝌蚪变态后实现养殖场地自动转换;(e)实现多能水栖养殖场(2)功能的转换;C.成体蛙喂养自动半自动化及成体养殖场(2)内部管理;(a)自动半自动化喂养林蛙;(b)成体蛙养殖场(2)的内部管理;D.成体养殖场(2)人工生态平衡式营造方法与目的;E.利用蚯蚓(14)生态习性,达到林蛙食物的自动补给;F.商品蛙的自动出栏与捕捞。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法与技术是这样实现的A.实施工厂化养殖林蛙厂房的整体布局及其所属装置结构的设置工厂条件下养殖林蛙技术,对于养殖林蛙厂房的要求及养殖场地的整体布局,是养好林蛙的重要基础工作。林蛙这种两栖类动物,水栖生活需要充足的光照时间(除修眠),而陆栖生活成体蛙不需太强的光照,特别是处于变态或刚变态的蝌蚪(幼蛙),在生理上有着特殊的要求,即不熟悉陆地生活,又不适应水中生活,长的个体又小,有很强的隐藏习性,虽然体力弱,但人工难以捕捉,成体蛙又有独特的取食方式、生活习性。这给工厂化养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本专利技术根据林蛙水栖与陆栖两种不同习性及生理要求,采取了在一个整体厂房下分别设置,(aa).多能水栖养殖场(1)与陆栖成体养殖场(2),厂房一般为面南,走向东西,多能水栖养殖场(1)设置在南面,内设水池(3),成体养殖场(2)在北面。两场面积相同,厂房大小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厂化自动半自动化养殖林蛙技术:专利技术的方法与技术内容包括有A.实施工厂化养殖林蛙厂房的整体布局及其所属装置结构的设置:(a)多能水栖养殖场(1)的设置技术;(b)成体养殖场(2)营造技术;(c)投虫槽(18)的设置;B.林蛙水栖养殖方法与技术:(a)种蛙的温控修眠(冬眠)与计划产卵;(b)蝌蚪饵料仿生制作方法与喂养技术;(c)水栖养殖场(1)蝌蚪放养时水的管理方法:(d)蝌蚪变态后实现养殖场地自动转换;(e)实现多能水栖养殖场(2)功能的转换;C.成体蛙喂养自动半自动化及成体养殖场(2)内部管理;(a)自动半自动化喂养林蛙;(b)成体蛙养殖场(2)的内部管理;D.成体养殖场(2)人工生态平衡式营造方法;E.利用蚯蚓(14)生态习性,达到林蛙食物的自动补给;F.商品蛙的自动出栏与捕捞。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法与技术是这样实现的:A.实施工厂化养殖林蛙厂房的整体布局及其所属装置结构的设置:根据林蛙水栖与陆栖两种不同习性及生理要求,采取了在一个整体厂房下分别设置,(a).多能水栖养殖场(1)与陆栖成体养殖场(2),厂房一般为面南,走向东西,多能水栖养 殖场(1)设置在南面,内设水池(3),成体养殖场(2)在北面。两场面积相同,厂房大小根据养殖量而定,可按每平方米水池(3)放养蝌蚪1.5千只到2千只左右设置大小。养殖厂房整体全部可用透明物体,如玻璃、塑料布等物体密封。在寒冷地区,厂房四周可用保温墙体。养殖厂房上盖水栖池(3)部分应有足够的透明度;厂房上盖设置有可以根据场内需要光度情况,随时可进行调节,(b).摆叶调光板(9)调节光度装置:该装置的结构如同摆叶窗帘。可用塑料板、铁板制成,调节光度时可用人工,也可利用光敏开关传感器,通过机械设备完成,摆叶调光板(9)在下雨时可用来防雨,天热时又可通风。该设备只是通过电机左右旋转一下就可以完成调光任务。成体养殖场上盖也可以用遮光网对光照强度进行调整。厂房内还设置有取暖(6)与降温设置;厂房四周设置有通气窗,通气窗内设置有电风扇(4)厂房全部设置有纱窗网。(a).多能水栖养殖场(1)的设置技术:水池(3)用块石或水泥砌成,水池深1--1.5米底部为弧形,靠成体养殖场一侧,水池(3)边坡角可在20--35°为水池斜坡(12),在水池斜坡(12)表面设置 有水平横向小沟槽(21)为变态蛙登陆提供方便。在水池斜坡(12)池埂上,还设置有带有同样沟槽可活动斜坡水泥砖块(11),水泥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工厂化自动半自动化养殖林蛙技术发明的方法与技术内容包括有A.实施工厂化养殖林蛙厂房的整体布局及其所属装置结构的设置(a)多能水栖养殖场(1)的设置技术;(b)成体养殖场(2)营造技术;(c)投虫槽(18)的设置;B.林蛙水栖养殖方法与技术(a)种蛙的温控修眠(冬眠)与计划产卵;(b)蝌蚪饵料仿生制作方法与喂养技术;(c)水栖养殖场(1)蝌蚪放养时水的管理方法(d)蝌蚪变态后实现养殖场地自动转换;(e)实现多能水栖养殖场(2)功能的转换;C.成体蛙喂养自动半自动化及成体养殖场(2)内部管理;(a)自动半自动化喂养林蛙;(b)成体蛙养殖场(2)的内部管理;D.成体养殖场(2)人工生态平衡式营造方法;E.利用蚯蚓(14)生态习性,达到林蛙食物的自动补给;F.商品蛙的自动出栏与捕捞。发明的具体方法与技术是这样实现的A.实施工厂化养殖林蛙厂房的整体布局及其所属装置结构的设置根据林蛙水栖与陆栖两种不同习性及生理要求,采取了在一个整体厂房下分别设置,(a).多能水栖养殖场(1)与陆栖成体养殖场(2),厂房一般为面南,走向东西,多能水栖养殖场(1)设置在南面,内设水池(3),成体养殖场(2)在北面。两场面积相同,厂房大小根据养殖量而定,可按每平方米水池(3)放养蝌蚪1.5千只到2千只左右设置大小。养殖厂房整体全部可用透明物体,如玻璃、塑料布等物体密封。在寒冷地区,厂房四周可用保温墙体。养殖厂房上盖水栖池(3)部分应有足够的透明度;厂房上盖设置有可以根据场内需要光度情况,随时可进行调节,(b).摆叶调光板(9)调节光度装置该装置的结构如同摆叶窗帘。可用塑料板、铁板制成,调节光度时可用人工,也可利用光敏开关传感器,通过机械设备完成,摆叶调光板(9)在下雨时可用来防雨,天热时又可通风。该设备只是通过电机左右旋转一下就可以完成调光任务。成体养殖场上盖也可以用遮光网对光照强度进行调整。厂房内还设置有取暖(6)与降温设置;厂房四周设置有通气窗,通气窗内设置有电风扇(4)厂房全部设置有纱窗网。(a).多能水栖养殖场(1)的设置技术水池(3)用块石或水泥砌成,水池深1--1.5米底部为弧形,靠成体养殖场一侧,水池(3)边坡角可在20--35°为水池斜坡(12),在水池斜坡(12)表面设置有水平横向小沟槽(21)为变态蛙登陆提供方便。在水池斜坡(12)池埂上,还设置有带有同样沟槽可活动斜坡水泥砖块(11),水泥砖块在靠近成体养殖场一侧为直角,水泥砖高20--40厘米,上面还设置有隔板(13),在隔板(13)上设置有可开关的窗口(5)隔板(13)使陆栖成体养殖场(2)与多能水栖养殖场(1)分为两个部分。林蛙完成水栖养殖后,多能水栖养殖场(1)可变为育蝇房,育蛆用的培养基就放入水池(3)底部,在水池(3)底部两边纵向设置两条平行收蛆槽(17),收蛆槽深10--20厘米左右,在收蛆槽(17)上部,设置过虑网(16),网距0.2--0.3×0.3厘米,且蛆虫可自动集中于槽内(17)。(b)陆栖成体养殖场(2)营造技术方法场内设置有人行路(19),架设在距离地面20--40厘米.成体养殖场(2)地表部分按比例配制蚯蚓爱吃的饲料(15)如育蛆后的培养基、草叶、枯杆等,平均放置于场地表面,高度10--40厘米,并放入适量的蚯蚓(14)种在场内进行繁殖饲养,根据场内蚯蚓情况定时喷水喂食料,在蚯蚓饲料(15)上,用同种型号盆(8)摆放在蚯蚓食料(15)的表面上,盆(8)可选用方盆,大小以人工搬动方便为好,盆深可在10--15厘米,盆与盆之间可用泥土密封,盆(8)内可种植疏菜花草(7),疏菜花草(7)以阔叶植物,盆(8)内养殖蚯蚓(14),蚯蚓饲料(15)表面上,也可以直接种植疏菜(7)。(c).投虫槽(18)的设置在成体养殖场(2)还设置有成体蛙投虫槽(18),投虫槽(18)的大小,一般为高1--2厘米,宽30--100厘米,长100--200厘米,投虫槽(18)上口,小于下底面积,在投虫槽(18)上空设置有照明灯,陆栖成体养殖场(2)的温度、湿度、光照可通过人工调控,也可利用温度传感器、湿度控制仪,光敏开关来进行调控。B.林蛙水栖养殖方法与技术种蛙的修眠(冬眠)、产卵、孵化、蝌蚪喂养、变态期全部设置在多能水栖养殖场(1)完成。(a).种蛙的温控修眠与计划产卵产卵之前种蛙应进行修眠一定时间。修眠时间根据养殖计划随时让种蛙提前产卵。该方法是这样实现的当成体蛙在成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学发
申请(专利权)人:崔学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