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锋明专利>正文

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92277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该发热器包括:发热器壳体,其由上壳体和与上壳体密封面结合的下壳体组成;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结合面处的嵌接槽内的发热管,发热管的两端连接有伸出至发热器壳体外面的接线端子;形成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结合面处、沿发热管延伸的水道,水道制成环绕发热管管径的螺旋形凹槽的形状,水道的两端分别与设在上壳体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发热管可以是蛇形弯曲形状或直线形状。该发热器可将发热管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待加热液体中,易于控制待加热液体的量,减少电能消耗。该发热器特别适用于即热式饮水机中,或其它的即热式流动液体加热机中。(*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体加热用发热器,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
技术介绍
现时小家电的液体加热产品中的发热部分大致分成两类 其一是浸液式加热器,发热器(管)直接浸没于液体中,将发热器(管)所产生的 热量直接传给液体,被加热液体是静止的。如图4和5所示,现有浸液式发热管31安装固 定在容器32中,将待加热液体33盛在容器32中,完全浸没该发热管31。发热管31通电加 热后将热量传给液体。此方法虽为直接传热,但被加热液体为静止不能流动,并且被加热液 体的量不能灵活控制,最少液体量都要浸没发热管31,否则发热管31会造成干烧。 其二是通过介质传热式发热器(管),把发热管藏于金属内或把发热器(管)压装 于传热体上,再经此等介质传热到液体。图6和7示出一种现有的铝压铸式发热器41,其包 括长方体形铝本体43,其中成形有S形水道44,待加热水由进水孔45流入水道44,由出水 孔46流出。U字形发热管47被压铸在铝本体43中。发热管47通电加热时经过铝本体43 传热到水道44上,水再把热量带走。此为间接传热,铝本体表面有较大的热损耗。图8和 9示出另一种现有的U型发热器51,其包括U形铝合金体53,其一侧面贴接有U形水道54, 待加热水由进水口 55流入水道54,由出水口 56流出。U形发热管57固定连接或贴接在铝 合金体53的另一侧面上。发热管57通电加热时经过铝合金体53传热到水道54上,水再 把热量带走。此为间接传热,铝合金体表面有较大的热损耗。以上方法均为通过介质间接 传热,会造成较大的热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可流动 即热式发热器,这种新型的发热器可以使待加热的液体实现流动即热式加热以控制被加热 液体的量,并且可以实现不经介质而直接传热,以减小热损耗和节能。 根据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该发热器包括发热器壳 体,其由上壳体和与上壳体密封面结合的下壳体组成;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 结合面处的嵌接槽内的发热管,所述发热管的两端连接有伸出至所述发热器壳体外面的接 线端子;形成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结合面处、沿所述发热管延伸的水道,所述水道 制成环绕所述发热管管径的螺旋形凹槽的形状,所述水道的两端分别与设在所述上壳体上 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 在上述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中,所述发热管具有蛇形弯曲的形状。 在上述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中,所述发热管具有直线形状。 在上述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中,所述发热管由镀铜铁管、铝管或不锈钢管制成,其内部具有被氧化镁粉包围的发热丝。 在上述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中,所述上、下壳体可由耐热和绝热的材料制成。 在上述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中,所述上、下壳体可由金属制成。 上述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适用于即热式饮水机中。 上述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适用于即热式流动液体加热机中。 本技术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新型发热器利用螺旋形包围发热管流动吸热的方法,把发热管所产生的热量不经任何介质而直接地传递到液体中,可以用压力控制通过水道的液体量,需要多少加热液体就加热多少,灵活方便。达到在固定的液体流量和温度时以最少的电能消耗达到最大效益。 本技术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新型发热器可应用在各种类型的流动液体加热 产品中,特别适用于例如即热式饮水机,利用水位差或水泵等方式使水通过螺旋水道包围 发热管流动吸热,令流出的水温达到要求温度,做到节能之功效及使用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加热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加热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加热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现有的一种浸水式发热管的透视图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现有的浸水式发热管的使用情况说明图; 图6是现有的一种铝压铸式发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沿图6中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现有的一种U型发热器的透视图; 图9是沿图8中线9-9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和2示出本技术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加热器的一种实施例,发热器1包括 上壳体3、与上壳体3密封面接合的下壳体4和嵌接在上壳体3和下壳体4的结合面之间的 发热管5。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管5具有蛇形弯曲形状,其两端连接有伸出上、下壳体外面 的接线端子6,发热管5可由镀铜铁管、铝管或不锈钢管制成,内部具有被氧化镁粉包围的 发热丝(未示),发热丝通电后发热的热量通过具有电绝缘和热传导性能的氧化镁粉传递 到铁管上。上壳体3和下壳体4的结合面7处各形成有与蛇形发热管5形状相应的嵌接槽 8,将发热管5固定在其中。在上、下壳体3、4的结合面7处还设置有沿着蛇形发热管5外 部延伸的水道9,该水道9制成环绕发热管5的管径的螺旋形凹槽形状,水道9的两端分别 与设在上壳体3上的进水口 ll和出水口 12连通,供待加热液体流入水道9中,螺旋地环绕 发热管5被加热后从出水口 12流出。上、下壳体3、4用耐热和绝热的材料制成,避免热损 失,上、下壳体3、4的结合面密封结合,防止漏水。上、下壳体3、4也可用金属制成,可以在 其外表面包上绝热材料,防止散热。 发热管5不局限于上述蛇形形状,可以根据待加热液体需要的加热温度和加热速 度来设置成不同的长度和形状。图3示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基本构思的发热器31的 示意图。图中示出其中的发热管33为直线形状,其周围环绕有螺旋形凹槽形状的水道34。权利要求一种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发热器包括发热器壳体,其由上壳体和与上壳体密封面结合的下壳体组成;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结合面处的嵌接槽内的发热管,所述发热管的两端连接有伸出至所述发热器壳体外面的接线端子;形成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结合面处、沿所述发热管延伸的水道,所述水道制成环绕所述发热管管径的螺旋形凹槽的形状,所述水道的两端分别与设在所述上壳体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具有蛇 形弯曲的形状。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具有直 线形状。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 热管由镀铜铁管、铝管或不锈钢管制成,其内部具有被氧化镁粉包围的发热丝。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上、下壳体由耐热和绝热的材料制成。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上、下壳体由金属制成。专利摘要一种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该发热器包括发热器壳体,其由上壳体和与上壳体密封面结合的下壳体组成;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结合面处的嵌接槽内的发热管,发热管的两端连接有伸出至发热器壳体外面的接线端子;形成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结合面处、沿发热管延伸的水道,水道制成环绕发热管管径的螺旋形凹槽的形状,水道的两端分别与设在上壳体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发热管可以是蛇形弯曲形状或直线形状。该发热器可将发热管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待加热液体中,易于控制待加热液体的量,减少电能消耗。该发热器特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可流动即热式发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发热器包括:发热器壳体,其由上壳体和与上壳体密封面结合的下壳体组成;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结合面处的嵌接槽内的发热管,所述发热管的两端连接有伸出至所述发热器壳体外面的接线端子;形成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结合面处、沿所述发热管延伸的水道,所述水道制成环绕所述发热管管径的螺旋形凹槽的形状,所述水道的两端分别与设在所述上壳体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锋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锋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HK[中国|香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