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储能装置和用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89934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18:47
本申请属于储能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储能装置和用电系统,其中电池包括正极片和隔膜‑负极组件,隔膜‑负极组件包括负极片和隔膜,隔膜包括隔膜基体以及隔膜涂层,隔膜涂层设置在隔膜基体靠近负极片的部分表面,且隔膜涂层设置在隔膜基体的沿宽度方向超出正极片的两侧;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负极涂层,负极涂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靠近隔膜的至少部分表面,且负极涂层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隔膜基体沿宽度方向两侧的隔膜涂层至少部分相粘结形成粘接区,粘接区是将负极片和隔膜进行层叠后热压形成的,负极涂层、两侧的隔膜涂层以及隔膜基体共同形成空间,该空间用于容纳正极片释放的活性离子在负极侧沉积形成的金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储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储能装置和用电系统


技术介绍

1、为进一步获得更高的电芯能量密度,通过正极活性材料首次脱钠原位沉积至负极集流体的“无负极”钠金属电池被研究出来。相比于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的负极厚度,无负极电池因电池组装时负极侧不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层,负极侧厚度显著降低(其厚度一般小于15μm),在无负极电池的实际制造过程(包括且不仅限于叠片/卷绕的负极传送、牵引、拉伸、吸取过程)中,由于薄集流体强度弱和易打皱的特点,容易导致电池加工效率降低以及集流体平整度下降的问题,从而影响钠金属在负极侧的形核,同时还易导致循环寿命衰减甚至产生枝晶等问题。

2、另外,负极侧的金属沉积或脱出会造成巨大的体积变化问题,容易造成极片界面的严重变形,从而显著影响电芯的电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储能装置和用电系统。本申请通过在隔膜基体的沿宽度方向超出正极片的两侧分别设置隔膜涂层,可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和隔膜-负极组件,所述隔膜-负极组件包括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设置在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所述隔膜包括隔膜基体以及隔膜涂层,所述隔膜涂层设置在所述隔膜基体靠近所述负极片的部分表面,且所述隔膜涂层设置在所述隔膜基体的沿宽度方向超出所述正极片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材料,所述隔膜涂层的厚度H满足:H≥Q正极/(Q活性金属·S正极)·(1±0.3),其中,Q正极表示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释放的容量,Q活性金属表示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活性金属的体积克容量,S正极表示所述正极片的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和隔膜-负极组件,所述隔膜-负极组件包括负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设置在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所述隔膜包括隔膜基体以及隔膜涂层,所述隔膜涂层设置在所述隔膜基体靠近所述负极片的部分表面,且所述隔膜涂层设置在所述隔膜基体的沿宽度方向超出所述正极片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材料,所述隔膜涂层的厚度h满足:h≥q正极/(q活性金属·s正极)·(1±0.3),其中,q正极表示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释放的容量,q活性金属表示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活性金属的体积克容量,s正极表示所述正极片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活性金属包括钠和锂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涂层包括陶瓷涂层和有机胶层,所述陶瓷涂层设置在所述隔膜基体靠近所述负极片的部分表面,且所述陶瓷涂层设置在所述隔膜基体的沿宽度方向超出所述正极片的两侧,所述有机胶层设置在所述陶瓷涂层的远离所述隔膜基体的至少部分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涂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子宇陈孔耀屈仁杰王铈汶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