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84712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1 19:4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包括底座、支撑机构、张紧机构、上光纤测量单元、扶持块和下光纤测量单元。支撑机构的下端连接底座,中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光纤测量单元、扶持块和下光纤测量单元,上端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张紧机构;且张紧机构的测量管接头下端设置有接头套管。本技术通过在上光纤测量单元和下光纤测量单元之间安装扶持块,并在扶持块的上下端安装等高柱支撑连接上下光纤测量单元,利用上下等高柱精准固定上下光纤测量单元之间的间距,从而准确控制液体流经上下光纤测量点的间距为恒定距离,使得粘度计的测量更加精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实验检测仪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1、粘度测量架是液体粘度测量的主要部件。它是通过测量液体经过一段恒定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来进行粘度的标定的。在测量时液体经过恒定距离的长短直接影响到粘度的精确度。吸液——液体经过下光纤位——记录当前时间——液体经过上光纤位——记录当前时间——液体上行一段距离——开始进入测量状态——液体经自由落体下流——液体回落至上光纤位——记录当前时间——液体回落至下光纤位——记录当前时间——系统自动计算粘度——测量完毕。

2、在粘度测量过程中,其中影响液体自由落体的时间,除了本身液体的粘度外,其液体流经恒定的距离是影响时间的主要因素。但现有的粘度测量架在使用过程中,测量架上的上下光纤测量点位置不稳定,容易产生位移,这就使得上下光纤所测定的流体流经的距离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流体的粘度测量精准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粘度测量架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通过安装等高柱的方式将液体流经恒定距离更加的精确。

2、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包括底座、支撑机构、张紧机构、上光纤测量单元、扶持块和下光纤测量单元,其中:

4、所述支撑机构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中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所述上光纤测量单元、扶持块和下光纤测量单元,上端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所述张紧机构;且所述张紧机构的测量管接头下端设置有接头套管。

5、优选地,所述支撑机构由两根左右间隔竖向布置的立杆组成,其中:

6、两所述立杆的下端垂直连接所述底座,两所述立杆上端连接控制盒的底部。

7、较为优选地,所述张紧机构通过其左右两端的穿孔可上下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机构上,且其下端中部设置有支撑板,顶部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

8、较为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通孔内安装有所述测量管接头,所述测量管接头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接头套管。

9、较为优选地,所述张紧机构的左右两顶端分别通过压紧弹簧连接顶部的控制盒,其中:

10、两所述压紧弹簧活动套设于所述支撑机构的两立杆上,且其下端通过衬套固定嵌设于所述张紧机构左右两顶端的穿孔内。

11、优选地,所述上光纤测量单元由上光纤上固定板、上光纤下固定板和上光纤传感器组成,其中:

12、所述上光纤上固定板和所述上光纤下固定板上下卡合为前端具有第一测量管容置口的一体结构,且其后端固定连接光纤盖板;

13、所述上光纤传感器至少为一个,夹设于所述上光纤上固定板和所述上光纤下固定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测量管容置口处。

14、优选地,所述扶持块包括滑块、限位夹、第一等高柱和第二等高柱,其中:

15、所述滑块通过其左右两端的穿孔可上下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机构的左右两立杆上;

16、所述限位夹的后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滑块的前侧壁,其前端的限位孔与上方的第一测量管容置口和下方的第二测量管容置口位于同一直线上;

17、所述第一等高柱的上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滑块的底部,下端抵接连接所述下光纤测量单元的顶部;

18、所述第二等高柱的下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滑块的顶部,上端抵接连接所述上光纤测量单元的底部。

19、优选地,所述下光纤测量单元由下光纤上固定板、下光纤下固定板和下光纤传感器组成,其中:

20、所述下光纤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光纤下固定板上下卡合为前端具有第二测量管容置口的一体结构,且其后端固定连接光纤盖板;

21、所述下光纤传感器至少为一个,夹设于所述下光纤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光纤下固定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测量管容置口处。

22、优选地,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还包括控制盒,其中:

23、所述控制盒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机构的顶端,其分别通过光纤连接上光纤传感器和下光纤传感器,且其顶部安装有管夹。

24、优选地,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还包括光纤盖板,其中:

25、所述光纤盖板由相互卡合为一体的光纤前盖和光纤后盖组成,且其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光纤测量单元和下光纤测量单元。

26、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7、本技术提供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通过在上光纤测量单元和下光纤测量单元之间安装扶持块,并在扶持块的上下端安装等高柱支撑连接上下光纤测量单元,利用上下等高柱精准固定上下光纤测量单元之间的间距,从而准确控制液体流经上下光纤测量点的间距为恒定距离,使得粘度计的测量更加精确,且其结构设计简单、新颖,实用性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撑机构、张紧机构、上光纤测量单元、扶持块和下光纤测量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由两根左右间隔竖向布置的立杆组成,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通过其左右两端的穿孔可上下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机构上,且其下端中部设置有支撑板,顶部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通孔内安装有所述测量管接头,所述测量管接头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接头套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的左右两顶端分别通过压紧弹簧连接顶部的控制盒,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光纤测量单元由上光纤上固定板、上光纤下固定板和上光纤传感器组成,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持块包括滑块、限位夹、第一等高柱和第二等高柱,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光纤测量单元由下光纤上固定板、下光纤下固定板和下光纤传感器组成,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盒,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纤盖板,其中: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撑机构、张紧机构、上光纤测量单元、扶持块和下光纤测量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由两根左右间隔竖向布置的立杆组成,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通过其左右两端的穿孔可上下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机构上,且其下端中部设置有支撑板,顶部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通孔内安装有所述测量管接头,所述测量管接头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接头套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粘度测量精度的等间距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洁丽张学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鲁玟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