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土建施工安装,具体涉及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
技术介绍
1、由于地下室外墙存在大量给排水预留套管,若在总坪土方回填前不进行临时封堵,则后期会出现雨水、泥浆等杂质通过防水套管口渗入地下室室内,造成地面或者墙面的污染,影响室内作业以及成品的保护,增加室内作业安全风险及施工成本。针对地下室外墙施工的特殊性,预留套管必须为防水套管,防止地下水渗入地下室内。
2、现有的地下室外墙预留套管封堵安装工艺为:防水套管切割加工制作→防水套管预埋安装→防水套管管口封堵。现在施工现场对防水套管进行石棉绒或者堵漏剂进行封堵,这种方式存在劳动强度高、质量管控难、作业环境差、劳动效率低,材料浪费大,具体表现为:
3、1、室外防水套管管口封堵施工步骤复杂,现有作法为直接采用石棉水泥、堵漏剂等进行临时封堵,室外管口封堵效果时常不好,后期容易发生室外管口渗水至室内地下室,造成地下室室内大面积积水易形成施工作业危险源,污染墙面或者地面从而对成品造成了破坏;
4、2、在后期对室外套管二次施工时用机械工具对临时封堵进行开通,但操作过程中拆除之前临时封堵材料非常困难,操作人员通常采用敲击、摇晃套管等方式强力取出封堵材料,过程中极容易损坏套管,造成套管管口需要二次修补处理,使人工、材料成本增加,以致于成品质量、过程成本管控难;
5、3、由于地下室外墙预留给排水套管数量大、分布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石棉水泥、堵漏剂等材料进行封堵,同时也会相应消耗大量劳动力。在临时封堵施工过程中,受封堵材料的特性影响,施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现有的防水套管封堵方式存在封堵效果不好、封堵材料取出困难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该封堵装置可以实现管口封堵准确就位、精准安装、施工质量高,降低了后期防水套管渗水的风险,封堵效果好,同时该封堵装置的拆卸也很方便,不会对封堵管造成损坏,而且还能实现封堵装置的循环利用。
2、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3、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包括拉力杆,所述拉力杆两端分别连接有墙内固定结构和墙外密封结构;所述墙内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连接在所述拉力杆上,所述固定杆的长度大于防水套管的内径;所述墙外密封结构包括盲板,所述盲板通过锁紧结构固定在所述拉力杆上。
4、其中,盲板包括圆形的盲板,圆形盲板的外径大于防水套管的内径。
5、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通过转动组件一连接在所述拉力杆上;所述转动组件一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上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转动轴,所述固定杆连接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拉力杆上连接有联结件,所述联结件通过转动轴与所述固定杆连接。
6、其中,拉力杆与联结件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也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件固定。
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上连接有调节结构。
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的推杆。
9、调节结构用于在拆卸该封堵装置时,通过推杆向外推动,使固定杆转动至与防水套管平行,便于将其从防水套管中取出。
10、在不安装该调节结构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拆卸该封堵装置时,需要将墙体外部的盲板拆除之后,再进入到墙体内部拆除墙内固定结构,存在拆除过程中很不方便的问题。
11、通过连接调节结构,工作人员在拆卸时,将盲板拆除之后,工作人员手握推杆并向外推动,即可使固定杆旋转至与防水套管内腔接近平行,进而直接将墙内固定结构拉出,无需工作人员再进行导墙体内部对其进行拆卸,使工作人员在拆卸时更加的方便,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12、进一步的,所述推杆与所述固定杆之间连接有转动组件二,所述转动组件二的结构与所述转动组件一的结构相同。
13、进一步的,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拉力杆上的螺纹槽,通过在所述拉力杆上螺旋连接锁紧螺母将所述盲板固定。
14、其中,可以在拉力杆的端部设置一段螺纹槽,也可以将整个拉力杆上均螺纹槽,即拉力杆采用螺杆。
15、通过在拉力杆上升设置螺纹槽,拉力杆穿过盲板之后,直接在拉力杆上安装上锁紧螺母即可将盲板固定,安装和拆卸均很简单,而且封堵效果好,定位也精准,拆卸时也不会对防水套管造成损害。
16、另外,当拉力杆设置为螺杆时,则可以使得该封堵装置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防水套管,扩大了该封堵装置的适用范围。
17、进一步的,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盲板之间安装有胶垫及金属垫片。安装的胶垫可以将拉力杆与安装拉力杆的洞口缝隙封堵。安装的金属垫片可以增大螺帽与被连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分散压力,减少局部压强过高导致胶垫和螺帽的损坏。其中,金属垫片与螺帽相接。
18、进一步的,所述盲板上设置有凹槽,防水套管安装在所述盲板的凹槽内。
19、通过在盲板上设置凹槽,与平面的盲板相比,防水套管可以插入到凹槽内,这样可以避免水从盲板与防水套管接触处的缝隙处渗入。
20、进一步的,所述盲板的凹槽内安装有密封结构。
21、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凹槽侧壁上的密封圈,防水套管插入凹槽内时,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防水套管外壁抵触密封。
22、通过进一步在盲板的凹槽侧壁上连接密封圈,利用密封圈的弹性性能,使防水套管外壁与密封圈之间形成抵触密封,进一步增强了盲板的密封性能。
2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4、(1)本申请中的封堵装置可以实现管口封堵准确就位、精准安装、提高施工质量,降低了后期套管渗水风险,封堵效果好,而且该封堵装置便于拆卸形成循环利用,同时减少传统封堵材料使用,提高经济效益,在施工工艺中也减少了施工的污染,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
25、(2)本申请通过在拉力杆两端分别连接墙内固定结构和墙外密封结构,使拉力杆的两头压紧,防止了封堵装置的偏移,使防水套管的管口密封效果好,同时该封堵装置的可调性及安装适应性好,提高了施工效率,封堵装置的拆卸和安装均很方便,且可以循环使用,提高了项目经济效益;
26、(3)本申请中的调节结构,工作人员在拆卸时,将盲板拆除之后,工作人员手握推杆并向外推动,即可使固定杆旋转至与防水套管内腔接近平行,进而直接将墙内固定结构拉出,无需工作人员再进行导墙体内部对其进行拆卸,使工作人员在拆卸时更加的方便,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27、(4)本申请通过在盲板上设置凹槽,与平面的盲板相比,防水套管可以插入到凹槽内,这样可以避免水从盲板与防水套管接触处的缝隙处渗入;
28、(5)本申请通过进一步在盲板的凹槽侧壁上连接密封圈,利用密封圈的弹性性能,使防水套管外壁与密封圈之间形成抵触密封,进一步增强了盲板的密封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力杆(04),所述拉力杆(04)两端分别连接有墙内固定结构和墙外密封结构;所述墙内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杆(07),所述固定杆(07)连接在所述拉力杆(04)上,所述固定杆(07)的长度大于防水套管(09)的内径;所述墙外密封结构包括盲板(01),所述盲板(01)通过锁紧结构固定在所述拉力杆(0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07)通过转动组件一连接在所述拉力杆(04)上;所述转动组件一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杆(07)上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转动轴(08),所述固定杆(07)连接在所述转动轴(08)上,所述拉力杆(04)上连接有联结件(06),所述联结件(06)的一端通过转动轴(08)与所述固定杆(0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07)上连接有调节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杆(07)上的推杆(05)。
5.根据权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拉力杆(04)上的螺纹槽,通过在所述拉力杆(04)上螺旋连接锁紧螺母(02)将所述盲板(01)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母(02)与所述盲板(01)之间安装有胶垫及金属垫片(0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板(01)上设置有凹槽,防水套管(09)安装在所述盲板(01)的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板(01)的凹槽内安装有密封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凹槽侧壁上的密封圈(10),防水套管(09)插入凹槽内时,所述密封圈(10)与所述防水套管(09)外壁抵触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力杆(04),所述拉力杆(04)两端分别连接有墙内固定结构和墙外密封结构;所述墙内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杆(07),所述固定杆(07)连接在所述拉力杆(04)上,所述固定杆(07)的长度大于防水套管(09)的内径;所述墙外密封结构包括盲板(01),所述盲板(01)通过锁紧结构固定在所述拉力杆(0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07)通过转动组件一连接在所述拉力杆(04)上;所述转动组件一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杆(07)上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转动轴(08),所述固定杆(07)连接在所述转动轴(08)上,所述拉力杆(04)上连接有联结件(06),所述联结件(06)的一端通过转动轴(08)与所述固定杆(0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07)上连接有调节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水套管临时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杆(07)上的推杆(05)。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迎,李明松,唐子涵,陈翠娥,王东,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第六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