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9184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8 19:4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硅片表面上的细栅线,所述硅片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封闭状的阻胶框,所述阻胶框内的硅片表面上未覆盖细栅线,且所述阻胶框至少与一条细栅线相连且电性导通。本技术中通过在硅片表面设置阻胶框,预留绝缘胶印刷位置,即使绝缘胶扩散或偏移,仍可避免其覆盖细栅线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问题,提高电流收集能力,进而提高组件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太阳能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1、随着光伏电池技术由p型转向n型,n型电池,尤其是topcon(tunnel oxidepassivated contact,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逐渐取代perc((passivated emitterand rear cell))电池成为了主流。topcon电池正背面电极均使用银浆,这就导致其成本相较于perc电池依然不具优势。

2、目前topcon电池在银浆方面的降本路线主要有:无主栅(0bb)技术、银包铜技术、铜电镀技术等,其中0bb技术因省去主栅,能大幅降低银浆成本。

3、无主栅(0bb)电池通过取消主栅线,仅保留细栅线,目前0bb电池组件焊接技术主要有“smartwire”、“点胶”、“先焊接再点胶”三种方案,而点胶技术应用居多。0bb技术因无主栅线设计,如果将焊带直接与细栅线进行焊接,焊带因拉力不足易脱离,因此现在主要是通过绝缘胶将焊带和电池固定,然后通过焊接与细栅线进行紧密接触。但是胶水是绝缘胶的,若点胶位置偏离了设定位置而覆盖细栅线,焊带与细栅线间接触面积降低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加,降低了电流收集效率,进而会影响电池组件的功率。

4、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以避免绝缘胶覆盖细栅线引起接触电阻增加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太阳能电池片,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硅片表面上的细栅线,所述硅片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封闭状的阻胶框,所述阻胶框内的硅片表面上未覆盖细栅线,且所述阻胶框至少与一条细栅线相连且电性导通。

4、一实施例中,所述阻胶框包括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分布的两条第一阻胶线、及沿第一方向分布且与第一阻胶线端部相连的多条第二阻胶线。

5、一实施例中,所述阻胶框包括与两条第一阻胶线的同一端相连的两条第二阻胶线、及第一加强线,所述第一加强线与两条第二阻胶线相连且电性导通。

6、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胶线至少与两条细栅线相交,所述第二阻胶线与细栅线相连、或位于沿垂直于第一方向上两条相邻的细栅线之间。

7、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线的两端设有与第二阻胶线相交的第一对位线,且在所述第一对位线与第二阻胶线的相交处,所述第二阻胶线层叠于第一对位线的上方且彼此电性导通。

8、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胶线和第二阻胶线的高度与细栅线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阻胶线和第二阻胶线的线宽与细栅线的线宽相等。

9、一实施例中,所述硅片表面上设有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细栅线、及第二加强线,所述第二加强线与两条细栅线相连且电性导通。

1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线的两端设有与细栅线相交的第二对位线,且在所述第二对位线与细栅线的相交处,所述细栅线层叠于第二对位线的上方且彼此电性导通。

11、一实施例中,所述阻胶框沿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两条细栅线之间距离的2倍;和/或,

1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上阻胶框的数量为2~n/3个,其中,n为细栅线的条数。

13、一实施例中,所述阻胶框沿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0.5mm~3mm,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0.5mm~2mm;和/或,

14、所述阻胶框形成于硅片的受光面上,阻胶框高度为8μm~14μm;和/或,

15、所述阻胶框形成于硅片的背光面上,阻胶框高度为3μm~8μm。

16、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17、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片、多条焊带及绝缘胶,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为上述的太阳能电池片,所述焊带与细栅线电性导通,所述绝缘胶位于阻胶框内,且绝缘胶分别与硅片及焊带相粘连。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技术中通过在硅片表面设置阻胶框,预留绝缘胶印刷位置,即使绝缘胶扩散或偏移,仍可避免其覆盖细栅线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问题,提高电流收集能力,进而提高组件功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硅片表面上的细栅线,所述硅片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封闭状的阻胶框,所述阻胶框内的硅片表面上未覆盖细栅线,且所述阻胶框至少与一条细栅线相连且电性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胶框包括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分布的两条第一阻胶线、及沿第一方向分布且与第一阻胶线端部相连的多条第二阻胶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胶框包括与两条第一阻胶线的同一端相连的两条第二阻胶线、及第一加强线,所述第一加强线与两条第二阻胶线相连且电性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胶线至少与两条细栅线相交,所述第二阻胶线与细栅线相连、或位于沿垂直于第一方向上两条相邻的细栅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线的两端设有与第二阻胶线相交的第一对位线,且在所述第一对位线与第二阻胶线的相交处,所述第二阻胶线层叠于第一对位线的上方且彼此电性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胶线和第二阻胶线的高度与细栅线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阻胶线和第二阻胶线的线宽与细栅线的线宽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片表面上设有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细栅线、及第二加强线,所述第二加强线与两条细栅线相连且电性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线的两端设有与细栅线相交的第二对位线,且在所述第二对位线与细栅线的相交处,所述细栅线层叠于第二对位线的上方且彼此电性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胶框沿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两条细栅线之间距离的2倍;和/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胶框沿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0.5mm~3mm,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0.5mm~2mm;和/或,

1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片、多条焊带及绝缘胶,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为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所述焊带与细栅线电性导通,所述绝缘胶位于阻胶框内,且绝缘胶分别与硅片及焊带相粘连。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硅片表面上的细栅线,所述硅片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封闭状的阻胶框,所述阻胶框内的硅片表面上未覆盖细栅线,且所述阻胶框至少与一条细栅线相连且电性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胶框包括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分布的两条第一阻胶线、及沿第一方向分布且与第一阻胶线端部相连的多条第二阻胶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胶框包括与两条第一阻胶线的同一端相连的两条第二阻胶线、及第一加强线,所述第一加强线与两条第二阻胶线相连且电性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胶线至少与两条细栅线相交,所述第二阻胶线与细栅线相连、或位于沿垂直于第一方向上两条相邻的细栅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线的两端设有与第二阻胶线相交的第一对位线,且在所述第一对位线与第二阻胶线的相交处,所述第二阻胶线层叠于第一对位线的上方且彼此电性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盼王搏洋陈博远孙小娟叶晓亚陈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