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1、本部分的内容仅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可能并不构成现有技术。
2、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一种具备样品取样、反应、混匀、检测等功能的样品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生化等领域,尤其是自动化生化分析仪中。
3、然而,已知的微流控芯片用于实现不同功能的模块通常采用分体式设计,此类微流控芯片不但体积较为庞大,而且安装更换耗材的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安装更换耗材便捷的微流控芯片。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混合检测模块、控制阀以及动力模块;
4、所述混合检测模块包括:
5、多个适于储存试剂的储存腔,各所述储存腔均配备有第一通道;
6、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上设有混合腔;
7、检测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8、至少一个第三通道;
9、公共通道;
10、所述控制阀可移除的附接至所述混合检测模块;其中,在所述控制阀附接至所述混合检测模块的状态下,所述控制阀被构造成能够选择性的让所述公共通道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或所述第三通道导通;
11、所述动力模块可移除的附接至所述混合检测模块;其中,在所述动力模块附接至所述混合检测模块的状态下,所述动力模
12、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检测模块还包括储存盒和基板,所述储存盒和所述基板彼此重叠设置;
13、多个所述储存腔设于所述储存盒;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公共通道设于所述基板;
14、所述储存盒和所述基板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其中,当所述基板连接至所述储存盒时,所述第一通道与对应的所述储存腔导通;
15、所述控制阀和所述动力模块均可移除的附接至所述基板背离所述储存盒的一侧。
16、进一步的,所述基板朝向所述储存盒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通道一一对应并朝所述储存盒所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端部;
17、所述储存盒朝向所述基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储存腔一一对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与对应的所述储存腔连通的出口;
18、所述第一连接柱插接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
19、进一步的,所述储存腔具有进口,所述进口处设有密封部;
20、所述密封部被配置为阻止所述储存腔内的试剂从所述进口处流出,并维持所述储存腔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气压平衡。
21、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检测模块设有安装面,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以及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均贯穿所述安装面,且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以及所述第三通道的第二端以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为中心排布在同一圆周上;
22、所述控制阀包括转动件和定位件,所述转动件具有密封面以及导流通道;所述密封面与所述安装面密封配合,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密封面并始终与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导通,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二端贯穿所述密封面并位于所述圆周上;
23、其中,所述转动件被配置为能够以所述圆周的圆心为中心转动;
24、所述定位件被配置为将所述转动件限制在所述安装面,并允许所述转动件以所述圆周的圆心为中心转动。
25、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面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限定出将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以及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合围在内的安装腔;
26、所述定位件包括壳体以及弹性件;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纳腔,且所述壳体与所述卡接件之间卡扣连接;
27、所述转动件和所述弹性件均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向所述转动件提供迫使所述密封面与所述安装面密封配合,且允许所述转动件转动的弹力。
28、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阀还包括动力源,所述动力源用于向所述转动件提供迫使其转动的动力;
29、所述动力源包括连接件、传动机构以及电机;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转动件同轴设置;
30、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传动齿轮组以及蜗杆;所述传动轴同轴连接至所述连接件,所述蜗杆传动连接至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蜗杆通过所述传动齿轮组与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
31、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模块包括转接件和泵,所述转接件设有引导通道以及与所述引导通道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引导通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引导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泵的输出端导通;
32、所述安装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朝远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所述公共通道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端部的连接口;
33、所述第二连接柱插接至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
34、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通道为两个,所述泵包括第一泵和第二泵,所述第一泵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引导通道的第二端导通,所述第二泵的输出端与另一个所述引导通道的第二端导通。
35、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检测模块还包括连接块和检测盒;
36、所述连接块设于所述安装面,所述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一一对应的引流通道;所述检测盒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连接块,所述检测盒内限定出所述检测腔,所述检测腔设有进液口;
37、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安装面并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安装面并与对应的所述引流通道的第一端连通。
3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39、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微流控芯片,通过将提供试剂的储存腔、供试剂和样品等流体流动的通道、供试剂和样品等流体混合反应的混合腔以及用于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的检测腔集成在混合检测模块上,并将用于实现流体在各通道内定向流动以及混合反应的控制阀和动力模块设置为相对于混合检测模块可移除的部件,不仅能够提升微流控芯片的集成化程度,以减小微流控芯片的体积,而且有助于对作为耗材的混合检测模块进行安装更换,有效的提升了微流控芯片使用时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40、2、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供试剂和样品等流体混合反应的混合腔设置在第二通道上,与将混合腔设置在公共通道上的方式相比,能够有效减少试剂、样品等流体在公共通道内的残留量,从而有利于减轻后续对各通道进行清洗时的负担,并提升清洗质量。
41、3、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动力模块为试剂和样品在混合腔内发生混合反应提供动力,相较于采用额外的混合装置对试剂和样品进行混匀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并进一步减小微流控芯片的体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检测模块、控制阀以及动力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检测模块还包括储存盒和基板,所述储存盒和所述基板彼此重叠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储存盒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通道一一对应并朝所述储存盒所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腔具有进口,所述进口处设有密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检测模块设有安装面,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以及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均贯穿所述安装面,且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以及所述第三通道的第二端以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为中心排布在同一圆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限定出将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以及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合围在内的安装腔;
7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模块包括转接件和泵,所述转接件设有引导通道以及与所述引导通道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引导通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引导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泵的输出端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通道为两个,所述泵包括第一泵和第二泵,所述第一泵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引导通道的第二端导通,所述第二泵的输出端与另一个所述引导通道的第二端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检测模块还包括连接块和检测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检测模块、控制阀以及动力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检测模块还包括储存盒和基板,所述储存盒和所述基板彼此重叠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储存盒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通道一一对应并朝所述储存盒所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腔具有进口,所述进口处设有密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检测模块设有安装面,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以及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均贯穿所述安装面,且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以及所述第三通道的第二端以所述公共通道的第二端为中心排布在同一圆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锦,张力,罗泽华,李斌,李森泉,汤阳,孔令林,廖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垦拓流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