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结晶,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及结晶方法。
技术介绍
1、氧化铋可分为工业级、电子级,其中电子级氧化铋纯度要求较高,要求纯度99.5%以上。目前,氧化铋出产厂大都选用湿法硝酸系统出产氧化铋,湿法工艺的流程是:精粹铋→熔化→水淬→硝酸溶解→溶液浓缩结晶→结晶煅烧→氧化铋;在溶液浓缩结晶的过程中,需要将溶液中结晶出的氧化铋结晶颗粒进行过滤筛选。但是,在结晶过程中,结晶颗粒大小是不均匀的,并且随着时间变化,小的结晶颗粒也会逐渐变大,这样仅通过一次过滤筛选并无法将晶体颗粒全面的筛选,并且后续再对结晶体进行筛分过程繁琐,进而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及结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无法对晶体进行全面过滤筛选,进而增加生产成本的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及结晶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包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体,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包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体(100),所述筒体(100)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向筒体(100)内通入溶液的进液口(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00)内设有结晶筛分组件,所述结晶筛分组件包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筛分筒(600),以及分别设在筛分筒(600)上下两端的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所述筛分筒(600)包括同轴套设在一起的至少三个直筒(610),位于最外层的直筒(610)与筒体(100)内壁之间、相邻两个直筒(610)之间以及位于最内层的直筒(610)内部分别形成供溶液沿上下方向流动的流体通道,所述上端盖(510)上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包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体(100),所述筒体(100)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向筒体(100)内通入溶液的进液口(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00)内设有结晶筛分组件,所述结晶筛分组件包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筛分筒(600),以及分别设在筛分筒(600)上下两端的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所述筛分筒(600)包括同轴套设在一起的至少三个直筒(610),位于最外层的直筒(610)与筒体(100)内壁之间、相邻两个直筒(610)之间以及位于最内层的直筒(610)内部分别形成供溶液沿上下方向流动的流体通道,所述上端盖(510)上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条流体通道的上端的上连通槽,所述下端盖(530)上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条流体通道的下端的下连通槽,使得上连通槽和下连通槽以及各流体通道形成弯曲的s型流道,每相邻两个直筒(610)之间均设有筛分网(630),各个所述筛分网(630)分别用于在s型流道内拦截设定直径大小的结晶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盖(530)的中心开设有出液孔,所述筒体(100)的底部连接有四通管道(400),所述四通管道(400)包括一个进液管(130)、一个出液管和两个回流管(120),所述进液管(130)与筒体(100)的底部连接并与所述出液孔连通,用于使筒体(100)内的溶液进入四通管道(400)中,两个回流管(120)远离进液管(130)的一端分别与筒体(100)的侧壁连接并与筒体(100)内的s型流道连通,以使从筒体(100)内排出的溶液通过进液管(130)和两个回流管(120)重新回到筛分筒(600)内进行筛分,所述出液管用于在筛分结束后将筒体(100)内的溶液向外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分筒(600)、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内形成两条独立的所述s型流道,两条所述的s型流道分别位于筛分筒(600)内的径向两侧,所述筒体(100)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进液口(300),两条s型流道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进液口(300)连通,另一端均与出液孔连通,两条s型流道的流向相反,所述筛分筒(600)固定设置在筒体(100)内,所述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转动设置在筒体(100)内,所述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之间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杆(520)固定连接,以使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同步转动,所述筒体(100)的顶端设有用于驱动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转动设定角度的旋转驱动机构(200),当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沿同一方向转动设定角度时,使两个s型流道内溶液的流向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氧化铋生产用结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610)间隔设置有四个,所述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均为圆形结构,所述上端盖(510)和下端盖(530)的外径均大于最外层的直筒(610)外径,四个所述直筒(610)的上端与上端盖(510)的下侧对接,下端与下端盖(530)的上侧对接,所述上端盖(510)的下侧设有沿上端盖(510)的直径延伸的上隔板(550),所述上隔板(550)将上端盖(510)分为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所述第一半圆上设有半圆环形的第一上连通槽(512)、第二上连通槽(513),所述第一上连通槽(512)位于第二上连通槽(513)的外围;所述第二半圆上设有半圆环形的第三上连通槽(514)、第四上连通槽(515),第四上连通槽(515)位于第三上连通槽(514)的外围,所述第一上连通槽(512)、第二上连通槽(513)和第三上连通槽(514)、第四上连通槽(515)之间通过所述上隔板(550)隔开,且第一上连通槽(512)和第四上连通槽(515)在上端盖(510)的径向上交叉分布,第二上连通槽(513)和第三上连通槽(514)在上端盖(510)的径向上交叉分布,所述第一上连通槽(512)连通最外层的直筒(610)与筒体(100)之间、以及最外层的直筒(610)与其相邻的直筒(610)之间的流体通道,所述第二上连通槽(513)连通中间两层直筒(610)之间、以及最内层直筒(610)与其相邻的直筒(610)之间的流体通道,第三上连通槽(514)连通最内层直筒(610)内、以及最内层直筒(610)与其相邻直筒(610)之间的流体通道,第四上连通槽(515)连通中间两层直筒(610)之间、以及最外层直筒(610)与其相邻直筒(610)之间的流体通道;所述下端盖(530)的上侧设有沿下端盖(530)的直径延伸的下隔板(535),所述下隔板(535)与上隔板(550)上下对应且平行,所述下隔板(535)将下端盖(530)分为第三半圆和第四半圆,所述第三半圆与第一半圆上下对应,所述第四半圆与第二半圆上下对应,所述第三半圆上设有半圆环形的第一下连通槽和第二下连通槽,第一下连通槽位于第二下连通槽的外围,所述第四半圆上设有半圆环形的第三下连通槽和第四下连通槽,第四下连通槽位于第三下连通槽的外围,第一下连通槽、第二下连通槽和第三下连通槽、第四下连通槽之间通过所述下隔板(535)隔开,且第一下连通槽与第四下连通槽在下端盖(530)的径向上交叉分布,第三下连通槽和第二下连通槽在下端盖(530)的径向上交叉分布,所述第一下连通槽连通最外层直筒(610)与其相邻直筒(610)之间、以及中间两层直筒(610)之间的流体通道,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最内层直筒(610)内、以及最内层直筒(610)与其相邻的直筒(610)之间的流体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易之,钟雨婷,姚楚原,祁曼婷,刘丁文,李承运,李国恩,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禹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