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63551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7 18:2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方法,属于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所述修复方法包括对排土场的边坡进行分级处理,各级边坡之间设置有平台;在整个排土场的最下方设置环形集水沟;S2、针对平台区和边坡施洒土壤改良剂,深耕,覆土;S3、选取沙棘、油松、柠条的幼苗和沙打旺的种子,将沙棘、油松、柠条的幼苗根部浸泡在由丛枝菌根真菌和木霉菌组成的混合菌液中;S4、将沙棘和沙打旺混交种植在边坡上,油松、柠条和沙打旺混交种植在平台区。本申请提供的修复方法具有能有效改善排土场因开采导致的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低下等问题,增强土壤的稳定性、提升植被覆盖率,进而逐步修复生态环境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矿区生态修复,尤其涉及一种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煤炭露天开采的推进,排土场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其土壤多源自非耕作层表土,呈现出未熟化且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特征。开采过程中,大型机械频繁作业,土方的无序堆叠与长期积压,致使排土场土壤的营养结构遭受毁灭性打击。植物生长必需的有机质、氮磷钾及各类微量元素极度匮乏,土壤结构支离破碎,保水保肥能力几近丧失,容重异常升高,粘聚力微弱不堪,风蚀现象频繁发生。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酶系统几近崩溃,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通道被彻底截断,土壤肥力和理化性质陷入绝境。这种恶劣的土壤条件使得植被难以立足,生态平衡被无情打破。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对边坡进行分级处理并精心构筑平台与环形集水沟,巧妙打造适宜的场地基础环境;精准调配并施洒特制土壤改良剂,配合深耕与覆土作业,深度改良土壤质地;精心筛选沙棘、油松、柠条幼苗及沙打旺种子,经特殊混合菌液浸泡后,依照科学合理的比例在边坡与平台区进行混交种植;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土壤改良剂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沙棘的种植间距为 1.8 - 2.2 米,油松的种植间距为 3 - 4 米,柠条的种植间距为 1.2 - 1.8 米,沙打旺的种植间距为 0.3 - 0.6 米。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环形集水沟的内壁铺设防渗土工布。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土壤改良剂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沙棘的种植间距为 1.8 - 2.2 米,油松的种植间距为 3 - 4 米,柠条的种植间距为 1.2 - 1.8 米,沙打旺的种植间距为 0.3 - 0.6 米。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环形集水沟的内壁铺设防渗土工布。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所述沙棘、油松、柠条种植前,在种植坑底部铺设一层厚度为 3 - 5 厘米的保水剂。

6.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水剂按重量份数包括如下成分:交联聚丙烯酰胺40 - 60 份;淀粉接枝共聚物 20 - 30 份;膨润土纳米颗粒 10 -20 份。

7.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为如下:将丙烯酰胺单体溶解在去离子水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 20% - 30%的溶液,在氮气保护下,加入交联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其用量为丙烯酰胺单体质量的 0.05% -0.1%,同时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铵和促进剂四甲基乙二胺,引发聚合反应,反应温度控制在3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永光张志超苏杰辛素伟王培基夏楷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生态环境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