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46099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4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河湖底泥净化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包括生态净化网,生态净化网铺设在河湖沉积物表层,不超过35cm底泥深度处;生态净化网,包括通过绳索连接若干个三明治结构净化单元构成的矩阵排布的连锁排,每隔若干距离行连锁排或列连锁排通过绳索锚定有一行或一排砼压载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三明治结构和连锁排构建,实现了多功能组合、陆上预制、一体化下水铺排,提供了一种新的河湖底泥净化系统构建方法,具有操作便捷、结构稳定、高效去除污染物、修复效果可持续的优点,节省了内源污染治理和底泥疏浚的处理处置成本,同时降低了二次污染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河湖底泥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1、河湖水环境面临严峻的富营养化问题,氮、磷是其主要营养性污染物。底泥在河湖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在污染物的吸附和固定,营养盐的循环与储存,微生物的栖息,物理化学性质的调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湖底泥作为水体长期污染的“仓库”,其治理和控制是河湖综合整治的先决条件。底泥中的污染物在水环境条件变化时可能重新释放,严重威胁上覆水体的水质。传统的疏浚治理方法导致大量的疏浚淤泥需要处理处置,不仅处理成本高,而且需要大量的消纳空间进行疏浚土堆填,限制了疏浚治理方法的应用。应用河湖污染底泥原位净化技术,减少疏浚淤泥的后续处理处置量,降低河湖底泥内源的治理成本,是保障美丽河湖高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

2、原位底泥净化技术是通过生态友好的方式,在减少污染底泥挖除及后续处理处置量的前提下,进行底泥非开挖原位净化及生境改善,提高河湖水体环境容量,促进河湖水质改善及水生态系统恢复。同时,能有效降低底泥消纳填埋过程对环境产生的风险,节省底泥处理费用。因此,构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净化网,生态净化网铺设在河湖沉积物表层,不超过35cm表层底泥深度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毯采用聚丙烯纤维网、土工布和纤维夹层压实制成,其中,所述纤维夹层为椰丝纤维含量不低于50%的混合纤维制成;铺设在生态毯上表面的纤维棉厚度为5—10cm,铺设在生态毯下表面的纤维棉厚度为5—3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铺设在生态毯上表面的纤维棉为硬质纤维棉,密度150—200kg/m3;铺设在生态毯下表面的纤维棉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净化网,生态净化网铺设在河湖沉积物表层,不超过35cm表层底泥深度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毯采用聚丙烯纤维网、土工布和纤维夹层压实制成,其中,所述纤维夹层为椰丝纤维含量不低于50%的混合纤维制成;铺设在生态毯上表面的纤维棉厚度为5—10cm,铺设在生态毯下表面的纤维棉厚度为5—3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铺设在生态毯上表面的纤维棉为硬质纤维棉,密度150—200kg/m3;铺设在生态毯下表面的纤维棉为软质纤维棉,密度50—100kg/m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棉为可再生或生物可降解的植物源纤维,绳索为环境友好的苎麻绳或丙纶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底泥原位一体化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氧材料为pva粘结剂固化成型的缓释氧剂,缓释氧材料的添加量为100-1000 g/m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华王逸飞尹家春顾勇李晟彭光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