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架区域减阻,特别涉及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1、转向架和轮对是列车底部的重要结构,其复杂的结构形式对列车行驶时的空气动力性能影响很大。转向架区域气动阻力占整车阻力比例达20%以上,是列车运行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列车、尤其是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的减阻机理与构型优化设计研究十分重要。
2、对于基准列车模型,为了表述方便,从头至尾的16个转向架(8节车厢)分别用转向架1-16表示。在头车鼻尖位置,由于前方来流的冲击作用,呈现局部强正压分布,由鼻尖向后由于表面曲率增加,呈现强负压分布。这种发展模式也影响到转向架1区域,带来转向架舱内部的负压分布。由转向架1区域向后方,负压逐渐减弱,在头车中部至尾车中部,由于车体表面无明显曲率变化,压力分布接近于0,使得转向架2-15没有明显的压力分布模式差异。在接近列车尾部区域,由于表面曲率再次增加,车体表面呈现负压模式,影响转向架舱内的压力属性,带来转向架16表面的负压分布较为明显。
3、同时对于所有转向架区域,高湍动能主要集中于轮对与下方交界位置高度,呈现条带分布,在头车前端的转向架1内部最为明显,呈现高能分布,这跟转向架复杂结构对流动的干扰有关,即车底下方流场平顺,速度较高,受转向架干扰作用最强;空气进入转向架舱后流速减弱,湍动能强度也显著降低。
4、对于转向架区域来说,关键构型包括转向架舱裙板、转向架舱前后端结构、转向架底板形式以及组合配置等四个方面,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转向架压力分布、流场分布、各车气动力变化等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更加系统化的转向架区域减阻方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包括转向架舱裙板构型、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转向架底板构型以及转向架底板组合配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s1,设计转向架舱裙板构型,获得整车减阻效果最好的转向架舱裙板构型;
4、s2,综合s1的设计方案,设计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获得整车减阻效果最好的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
5、s3,综合s2的设计方案,设计转向架底板构型,获得整车减阻效果最好的转向架舱底板构型;
6、s4,基于s3的设计方案,设计转向架底板组合配置方案,获得整车减阻效果满足要求,同时综合实际情况的方案。
7、进一步地,s1中转向架舱裙板构型包括基准构型、不平齐裙板构型、平齐裙板构型、内收裙板构型。
8、进一步地,s1中内收裙板构型对整车的减阻效果最好,且每节车厢均采用内收裙板构型时各自减阻效果也最好。
9、进一步地,s2中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包括单侧直壁面构型、斜壁小圆弧过渡构型、斜壁大圆弧过渡构型、直壁直线过渡构型以及圆弧壁圆弧过渡构型。
10、进一步地,s2中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采用斜壁小圆弧过渡构型、和/或直壁直线过渡构型。
11、进一步地,s2中车厢3采用直壁直线过渡构型,其它车厢采用斜壁小圆弧过渡构型。
12、进一步地,s3中转向架底板构型包括下沉分体式底板构型、平齐分体式底板构型和平齐一体式底板构型。
13、进一步地,s3中采用平齐一体式底板构型,整车减阻效果最好。
14、进一步地,s4中转向架底板组合配置方案包括裙板包覆、头尾包覆、拖车包覆、全车包覆;
15、裙板包覆中无车厢设置转向架底板构型;头尾包覆中车厢1和车厢8设置转向架底板构型;拖车包覆中车厢1、车厢3、车厢6、车厢8设置转向架底板构型;全车包覆中全部车厢设置转向架底板构型;
16、转向架底板构型均为平齐一体式底板构型。
17、进一步地,s4中采用头尾包覆或拖车包覆。
1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对于转向架区域综合考虑了四类关键构型以及各类不同构型的效果,针对不同车厢进行了系统性配置,剖析了减阻作用机制,同时参考实际情况(或其它方面)得到了优化后的减阻设计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一的结构来说更加合理、可靠,对整车减阻的效果更好;
20、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包括转向架舱裙板构型、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转向架底板构型以及转向架底板组合配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转向架舱裙板构型包括基准构型、不平齐裙板构型、平齐裙板构型、内收裙板构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内收裙板构型对整车的减阻效果最好,且每节车厢均采用内收裙板构型时各自减阻效果也最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包括单侧直壁面构型、斜壁小圆弧过渡构型、斜壁大圆弧过渡构型、直壁直线过渡构型以及圆弧壁圆弧过渡构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采用斜壁小圆弧过渡构型、和/或直壁直线过渡构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车厢3采用直壁直线过渡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转向架底板构型包括下沉分体式底板构型、平齐分体式底板构型和平齐一体式底板构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采用平齐一体式底板构型,整车减阻效果最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转向架底板组合配置方案包括裙板包覆、头尾包覆、拖车包覆、全车包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采用头尾包覆或拖车包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包括转向架舱裙板构型、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转向架底板构型以及转向架底板组合配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转向架舱裙板构型包括基准构型、不平齐裙板构型、平齐裙板构型、内收裙板构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内收裙板构型对整车的减阻效果最好,且每节车厢均采用内收裙板构型时各自减阻效果也最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转向架舱前后端构型包括单侧直壁面构型、斜壁小圆弧过渡构型、斜壁大圆弧过渡构型、直壁直线过渡构型以及圆弧壁圆弧过渡构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转向架区域关键构型减阻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以正,孙健,王岳宸,刘宏康,陈晓栋,刘堂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