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邵阳学院专利>正文

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7927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4 1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包括工作台、吸气组件、传动杆、多个打磨块、刮板、多个第一气孔、第一连接管、活塞、气体单向流动组件、旋转组件;传动组件,分别与传动杆、活塞连接,用于通过传动杆的转动带动活塞水平往复移动,使得多个第一气孔能够间歇性喷气,通过气流冲击汽车油缸的内表面对碎屑产生振荡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刮板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活塞水平往复移动,使得多个第一气孔能够间歇性喷气,通过气流冲击汽车油缸的内表面对碎屑产生振荡的效果,将残留在汽车油缸的内表面的碎屑吹起,使得汽车油缸的内表面的碎屑清理更加彻底,减少残留碎屑对汽车油缸的内表面造成二次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设备,涉及一种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


技术介绍

1、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由数千个零件组成,其中汽车油缸作为汽车液压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主要用于转换液压能为机械能,通过控制油缸的伸缩来实现力和运动的传递来支撑车体、调节车身高度、控制悬挂系统的软硬程度以及执行其他需要精确控制的动作。在组装汽车油缸之前,为了提高其密封性能,满足精度要求,需要对其内表面进行打磨以去除毛刺、划痕等。

2、目前,在对汽车油缸的内表面进行打磨时,常采用油缸打磨装置,包括打磨头、驱动机构、夹持机构与吸尘机构,通过夹持机构将汽车油缸进行夹持固定,并使吸尘机构位于汽车油缸的开口处,驱动机构带动打磨头转动对汽车油缸表面进行打磨,打磨的过程中通过吸尘机构将打磨产生的碎屑吸取。

3、然而,由于静电、粘附力等物理特性的影响,部分碎屑会残留在汽车油缸的内表面不被吸取,残留的碎屑可能随着打磨头与汽车油缸内表面的相对运动,嵌入汽车油缸内表面的微观不平处,成为硬度较高的异物,对汽车油缸内表面造成二次损伤并降低了汽车油缸的密封性与耐久性。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有吸气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驱动腔(17),开设在工作台(1)内,传动杆(8)穿过工作台(1)上部后位于驱动腔(17)内且与驱动腔(17)底部转动连接;第一电机(18),设置在驱动腔(17)内;第一齿轮(20),设置在第一电机(18)的输出端;第二齿轮(21),套设在传动杆(8)上,且位置靠近第一齿轮(20),第一齿轮(20)与第二齿轮(21)啮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有吸气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驱动腔(17),开设在工作台(1)内,传动杆(8)穿过工作台(1)上部后位于驱动腔(17)内且与驱动腔(17)底部转动连接;第一电机(18),设置在驱动腔(17)内;第一齿轮(20),设置在第一电机(18)的输出端;第二齿轮(21),套设在传动杆(8)上,且位置靠近第一齿轮(20),第一齿轮(20)与第二齿轮(21)啮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单向流动组件包括:第一通道(15),竖直开设在刮板(10)内且位置靠近多个第一气孔(13),每个第一气孔(13)与第一通道(15)连通,第一连接管(23)与第一通道(15)连通;第一进气管(39),设置在第一连接管(23)上,第一进气管(39)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23)内位于活塞(30)与刮板(10)之间的位置连通,第一进气管(39)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单向阀(40);第二单向阀(43),设置在第一连接管(23)内且位于刮板(10)与第一进气管(39)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元件内表面机械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导向筒(33),竖直设置在传动杆(8)内且位置靠近第一连接管(23),第一导向筒(33)靠近第一连接管(23)的位置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槽(35),第一导向筒(33)沿竖直方向与传动杆(8)内壁滑动连接,第一导向筒(33)的上端与传动杆(8)内壁通过第一弹性件(36)连接;第二导向筒(34),竖直设置在传动杆(8)内且位于第一导向筒(33)的下部,第二导向筒(34)与传动杆(8)内壁转动连接,第二导向筒(34)的上端与第一导向筒(33)下端接触且为相互配合的斜面;拉绳(44),设置在通槽(35)内,拉绳(44)的一端与第一导向筒(33)内壁连接,拉绳(44)的另一端与活塞(30)连接,活塞(30)与第一连接管(23)内壁通过第二弹性件(37)连接;导向杆(27),竖直设置在传动杆(8)内,导向杆(27)的上端与第二导向筒(34)固定连接,导向杆(27)的下端穿过传动杆(8)下端后固定连接,导向杆(27)与传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仪袁文华伏军王楠何汉
申请(专利权)人:邵阳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