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boost变换器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
技术介绍
1、消费类电子和工业应用场合,有些元器件会使用负电压供电,目前产生负电压的电路都较为复杂,主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专用的dc-dc控制芯片搭建负压输出电路,如cuk变换器;一种是采用变压器隔离的双绕组输出方式构成负压输出电路。cuk变换器的dc-dc控制芯片在市面上并不常用,价格比较高,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还是buck变换器、boost变换器这类的dc-dc控制芯片,生产厂家众多,价格非常低廉。此外,cuk变换器由于其小信号输出对控制的传递函数提高到了四阶,而且变得相当复杂,补偿网络的设计和优化就非常困难,这也限制了它的使用。
2、采用变压器隔离的双绕组输出方式虽然能够产生负电压,但是由于需要使用到变压器,体积较大,尤其在体积受限的消费类产品上,几乎是无法接受的,并且成本也较高。
3、cuk变换器由于电路复杂,环路补偿和优化非常困难,导致它应用较少,研制相应的dc-dc控制芯片的厂家较少,导致其控制芯片昂贵。变压器隔离的双绕组输出方式虽然能够产生负电压,但是由于需要使用到变压器,体积较大,尤其在体积受限的消费类产品上,几乎是无法接受的,并且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存在负电压输出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在实现负电压输出的同时,降低了电路结构的复杂程度,降低成本。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包括dc-dc控制芯片、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
4、所述的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dc-dc控制芯片的开关节点sw电性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电性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接地。
5、所述的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接负电压输出端口vo-。
6、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的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
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
8、dc-dc控制芯片在工作时,当开关关断,开关节点sw处的电压近似等于vo+,第二二极管d2导通,第二电容c2充电,稳态时电容c2两端电压充至vo+;当开关导通,开关节点sw处的电压被下拉至gnd,开关节点sw处电压近似为零,但由于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因此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处会出现负电压-vo+,第三二极管d3正向导通,开始对第三电容c3充电,稳态时第三电容c3两端电压也充至vo+;在第三电容c3的上端获得了负电压输出。
9、优选地,所述的负电压输出装置还包括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
10、所述的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11、所述的第五电容c5的一端与负电压输出端口vo-电性连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性连接。
12、所述的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电性连接。
13、所述的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电性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性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dc-dc控制芯片采用boost变换器或buck变换器或sepic变换器。
15、所述dc-dc控制芯片采用boost变换器。
16、所述boost变换器包括启动电路、主控ic、驱动电路、mos管q1。
17、所述的mos管q1的源极接地;mos管q1的漏极作为开关节点sw。
18、所述的启动电路的一端与vin端口电性连接;启动电路的另一端与主控ic的第一端口电性连接;
19、所述的驱动电路的一端与mos管q1的栅极电性连接;驱动电路的另一端与主控ic的第二端口电性连接。
20、更进一步地,所述boost变换器还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感l1、第一电阻r1。
21、所述的第一电感l1的一端与vin端口电性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mos管q1的漏极电性连接。
22、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mos管q1的漏极电性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电性连接;第一电容c1的负极接地。
23、所述第一电阻r1并联在第一电容c1的两端。
24、所述boost变换器还包括电流采样电路。
25、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的第一端口与mos管q1的源极电性连接;电流采样电路的第二端口与主控ic的第三端口电性连接;电流采样电路的第三端口接地。
26、所述的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三电容c13。
27、所述的第八电阻r8的一端作为电流采样电路的第一端口,与mos管q1的源极电性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作为电流采样电路的另一端与主控ic的第三端口电性连接。
28、所述的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作为电流采样电路的第三端口,接地。
29、所述的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30、进一步地,所述boost变换器还包括电压采样电路。
31、所述的电压采样电路的一端与vo+端口电性连接;电压采样电路的另一端与主控ic的第四端口电性连接。
32、所述的电压采样电路包括第三电阻r3、第七电阻r7;
33、所述的第三电阻r3的一端作为电压采样电路的一端,与vo+端口电性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电压采样电路的另一端,与主控ic的第四端口电性连接;
34、所述的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35、进一步地,所述的启动电路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七电容c7。
36、第二电阻r2的一端作为启动电路的一端与vin端口电性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作为启动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主控ic的第一端口电性连接。
37、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
38、所述的驱动电路包括第六二极管d6、第五电阻r5。
39、所述的第五电阻r5的一端作为驱动电路的一端与mos管q1的栅极电性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驱动电路的另一端与主控ic的第二端口电性连接。
40、所述的第六二极管d6并联在第五电阻r5的两端。
4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42、1.结构简单,在dc-dc控制芯片的基础上,通过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DC-DC控制芯片、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控制芯片采用Boost变换器或buck变换器或Sepic变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控制芯片采用Boost变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oost变换器还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感L1、第一电阻R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oost变换器还包括电流采样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三电容C13;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采样电路包括第三电阻R3、第七电阻R7;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启动电路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七电容C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dc-dc控制芯片、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控制芯片采用boost变换器或buck变换器或sepic变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控制芯片采用boost变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电压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oost变换器还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壮,曾俞,刘页辉,钟柯佳,刘畅,武翠光,刘伯德,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品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