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5459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1 14:11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芯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的隔膜,隔膜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加强电解液吸收的加强部,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层,设置在隔膜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且沿隔膜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若干第二加强层,沿隔膜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第二加强层的一端延伸至隔膜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边缘,每个第二加强层的另一端延伸至与第一加强层连接。本技术通过在隔膜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置用于加强电解液吸收的第一加强层和若干与第一加强层连接的第二加强层,使得能够显著改善极片的中心区域的浸润情况,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芯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压实体系和增加电池尺寸等手段被广泛应用。然而,这些方法对电解液的浸润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即在电芯中,顶部和底部区域的极片较易被电解液浸润,而中心区域的极片较难被电解液浸润,特别是电芯芯部的极片,这种浸润不良的情况会导致负极析锂、循环性能降低等问题。

2、在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573274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极片两端具有高压实,中心区域具有低压实,对应隔膜中心区域取消涂覆,使低压实的极片中心区域与隔膜中部未涂覆区相互嵌合,从而提升极片的中心区域的浸润性,但由于涂覆层具有良好的吸液和保液能力,取消中部涂覆层对于大尺寸的电芯而言,仍存在会浸润不良的问题。

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对极片的中心区域实现良好浸润的方法。

4、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组件,包括正极片(1)、负极片(2)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片(1)和所述负极片(2)之间的隔膜(3),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3)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加强电解液吸收的加强部(4),所述加强部(4)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3)包括本体部(31)和弯折部(32),所述本体部(31)与所述正极片(1)、所述负极片(2)一起卷绕形成电芯本体,所述弯折部(32)朝向所述电芯本体的底部端面的中心弯折且贴合所述电芯本体的底部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32)的尺寸不超过电芯本体的厚度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组件,包括正极片(1)、负极片(2)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片(1)和所述负极片(2)之间的隔膜(3),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3)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加强电解液吸收的加强部(4),所述加强部(4)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3)包括本体部(31)和弯折部(32),所述本体部(31)与所述正极片(1)、所述负极片(2)一起卷绕形成电芯本体,所述弯折部(32)朝向所述电芯本体的底部端面的中心弯折且贴合所述电芯本体的底部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32)的尺寸不超过电芯本体的厚度的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芯组件的卷绕方向,所述隔膜(3)包括起始端和末端,相邻两个第二加强层(42)之间的距离由所述起始端指向所述末端的方向逐渐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膜(3)的宽度方向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坤於洪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