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的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4179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1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检测SNP位点的试剂在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中的应用,所述SNP位点对应于参考基因组G.max Wm82.a6.v1的9号染色体41,115,564bp处的T/A碱基突变。根据上述SNP位点开发一种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的CAPS分子标记,所述CAPS分子标记命名为CAPS‑564,所述CAPS‑564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扩增所述CAPS分子标记的引物对包括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上游引物和核苷酸如SEQ ID NO.2所示的下游引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CAPS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区分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检测用含Rf3基因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的纯度鉴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杂交大豆遗传育种,具体涉及一种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的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1、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作为我国的原产物种,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量急剧增加,据粗略统计每年的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这极大的刺激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为此,在现有耕地面积有限的基础上,增加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来缓解进口大豆压力已成为众多科研人员的研究焦点,特别是在大豆振兴计划发起后更为显著。而增加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杂交育种手段,即通过亲本杂交培育具有超亲优势的后代,这种优势体现在抗性、产量等农艺性状。

2、在大豆杂交育种的过程中,常用的是“三系法”育种,即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目前已有报道的不育系主要有三种,即rn型,zd型,m型(孙寰等,1994;赵丽梅等,1998;赵丽梅等,2005;张磊等,1999)。但是不育系的发现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上世纪末我国乃至全球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不育系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孙寰研究团队完成培育,并相继完成恢复系、保持系的培育,实现真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检测SNP位点的试剂在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NP位点对应于参考基因组G.max Wm82.a6.v1的9号染色体41,115,564bp处的T/A碱基突变。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NP位点开发的用于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的CAPS分子标记,其特征在于,所述CAPS分子标记命名为CAPS-564,所述CAPS-564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3.一种扩增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CAPS分子标记的引物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物对包括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上游引物和核苷酸...

【技术特征摘要】

1.检测snp位点的试剂在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np位点对应于参考基因组g.max wm82.a6.v1的9号染色体41,115,564bp处的t/a碱基突变。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np位点开发的用于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的caps分子标记,其特征在于,所述caps分子标记命名为caps-564,所述caps-564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3.一种扩增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caps分子标记的引物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物对包括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上游引物和核苷酸如seq id no.2所示的下游引物。

4.一种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鉴定大豆恢复基因rf3和隐性基因rf3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妍妍张春宝张井勇林春晶孙健闫昊王亮赵丽梅丁孝羊关哲允刘大壮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