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453124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07 1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及控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了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硬件在环试验系统能够精确模拟磁流变悬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状态,用于验证控制策略和算法的可行性,解决了纯软件仿真存在的时间延迟问题。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实车道路测试相比,硬件在环试验大幅降低了试验成本,显著缩短了开发周期。该方案将硬件设备与软件控制有机融合,既保证了试验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又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经济性,为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发提供了一条高效经济的创新途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试验,尤其涉及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矿用无轨胶轮车是一种专为矿山运输设计的车辆,主要用于在矿区内部进行物料和人员的运输。这类车辆因其不依赖轨道系统而具备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在复杂的矿山环境中高效作业。矿用无轨胶轮车的减振性能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提升操作安全性、舒适性和运输效率方面。作为影响减振性能的关键部件,半主动悬架能够根据路况和车况进行智能实时控制调节,成为提升矿用无轨胶轮车平顺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矿用无轨胶轮车悬架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2、基于改变阻尼器阻尼或悬架刚度实现半主动控制的悬架系统正在迅速发展。其中,磁流变阻尼器因其可调范围宽、结构紧凑、响应迅速、功耗低等优点,在半主动悬架领域备受青睐。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技术利用电子控制和液压装置,能够自动调节悬架硬度和高度,以响应路况和驾驶需求,相较于传统被动悬架,其反应更迅速、更准确,可以极大提升无轨胶轮车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度。在相对平稳的路段时,悬架会自动变软,提供更舒适的乘坐体验;而在高速或路面崎岖时,悬架则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作动器(9),所述作动器(9)包括连接法兰二(908),所述连接法兰二(908)与所述支撑台架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法兰二(908)固定连接有尾筒组件(906),所述尾筒组件(906)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缸筒(905),所述缸筒(905)顶端可拆卸连接有前端盖(904),所述缸筒(905)内部设置有作动器活塞杆(903),所述作动器活塞杆(903)的输出端滑动穿过所述前端盖(904)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法兰一(901),所述第一质量模拟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作动器(9),所述作动器(9)包括连接法兰二(908),所述连接法兰二(908)与所述支撑台架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法兰二(908)固定连接有尾筒组件(906),所述尾筒组件(906)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缸筒(905),所述缸筒(905)顶端可拆卸连接有前端盖(904),所述缸筒(905)内部设置有作动器活塞杆(903),所述作动器活塞杆(903)的输出端滑动穿过所述前端盖(904)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法兰一(901),所述第一质量模拟机构与所述连接法兰一(90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质量模拟机构包括下固定板二(5),所述下固定板二(5)与所述连接法兰一(901)固定连接,所述下固定板二(5)通过若干轴套(10)与所述支撑台架滑动连接,所述下固定板二(5)顶端四角分别固定连接有弹簧(11),所述弹簧(11)套设在所述支撑台架外侧,四个所述弹簧(11)顶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下固定板一(4),所述下固定板一(4)通过若干所述轴套(10)与所述支撑台架滑动连接,所述减振系统底端与所述下固定板一(4)顶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系统包括磁流变阻尼器(13)和空气弹簧(14),所述磁流变阻尼器(13)竖直设置且底端与所述下固定板一(4)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磁流变阻尼器(13)顶端与所述第二质量模拟机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空气弹簧(14)顶端与所述第二质量模拟机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空气弹簧(14)底端通过空气弹簧底座(12)与所述下固定板一(4)顶端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矿用无轨胶轮车的悬架试验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质量模拟机构包括上固定板二(2),所述上固定板二(2)与所述磁流变阻尼器(13)顶端以及所述空气弹簧(14)顶端固定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皖杨道龙马然李烈崔玉明刘江南戴文龙赵孝清杨林康杨国政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