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能激光应用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特别适用于高功率激光驱动器靶场传输段为代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
技术介绍
1、受惯性约束聚变以及高能物理发展需求的牵引,高功率激光驱动器逐渐朝着高能、高重复频率等方向发展,但是靶场大口径透射光学元件损伤阈值又十分有限,必须工作在中低通量密度,所以为了解决主放段高能量输出与靶场段光学元件有限的损伤阈值的矛盾,在主放段输出端使用一块分光镜进行高通量基频分光,将主放段输出的高通量激光一分为二,同时将靶场激光的路数翻倍,实现靶场段大口径光学元件中低通量安全运行,并且保证主放段产生的高通量激光通过倍频注入终端靶球,减少能量浪费。
2、但是由于分光镜的使用,使得脉产,以及预放和主放段的等光程调节对于一分为二的两路变得无效。此外,靶场段所需的大口径光学元件不仅技术门槛高,而且成本极为昂贵,任何因光程不匹配导致的性能下降或损坏都将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前技术体系下,如何以高效、简便且成本可控的方式实现靶场段大口径光学元件的等光程调节,成为制约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性能提升与广泛应用的一大瓶颈。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既能维持系统的光学性能,又能显著降低操作复杂性与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现有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通过调整反射镜的安装位置和角度,以确保激光光束在通过一系列反射镜后,各路径的光程保持一致。这种方法特别适用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3、一种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点征在于,包含平面反射镜tm1、平面反射镜tm2和平面反射镜tm3,激光光束沿着tm1、tm2和tm3的迎光面几何中心依次传输,tm1与tm2初始光束中心距为l12,tm2与tm3初始光束中心距为l23,tm1与tm3之间初始光程l13=l12+l23,tm1、tm2与tm3的初始安装角度依次为θ1、θ2和θ3,在保持tm1入射光线指向与安装位置,以及tm3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θ3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tm1的安装角度θ1、tm2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θ2,实现tm1至tm3的光程增减调节。
4、tm2沿着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
5、当tm2沿着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靠近tm3时,tm1、tm2新的入射角度θ1new,θ2new,以及tm1与tm3之间的光程改变量变δl13分别为:
6、
7、当tm2沿着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远离tm3时,tm1、tm2新的入射角度θ1new,θ2new,以及tm1与tm3之间的光程改变量变δl13分别为:
8、
9、当tm2初始角度θ2=45°且tm2沿着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靠近tm3时,tm1、tm2新的入射角度θ1new,θ2new,以及tm1与tm3之间的光程改变量变δl13分别为:
10、
11、
12、当tm2初始角度θ2=45°且tm2沿着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远离tm3时,tm1、tm2新的入射角度θ1new,θ2new,以及tm1与tm3之间的光程改变量变δl13分别为:
13、
14、tm2入射和反射光线组成的平面可以与tm1入射光线共面,也可以不共面;
15、tm2入射和反射光线组成的平面可以与tm3反射光线共面,也可以不共面。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
17、1)依靠原光路的大口径光学元件,不增加光学元件数量,通过调整平面反射镜tm1、tm2和tm3的安装角度和位置,实现了激光光程的精确控制。不需要改变光学元件的物理尺寸或引入额外的光学元件,从而降低了系统复杂性和成本。
18、2)利用了tm2入射和反射光线组成的平面与tm1入射光共面,以及tm2入射和反射光线组成的平面与tm3反射光垂直的特殊几何关系,确保光束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偏转或散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保持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TM1的入射光线指向与安装位置,以及第三平面反射镜TM3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θ3不变,将所述第二平面反射镜TM2沿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当TM2初始入射角度θ2=45°且TM2沿着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靠近TM3时,TM1、TM2新的入射角度θ1new,θ2new,以及TM1与TM3之间的光程改变量变ΔL13分别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当TM2初始入射角度θ2=45°且TM2沿着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远离TM3时,TM1、TM2新的入射角度θ1new,θ2new,以及TM1与TM3之间的光程改变量变ΔL13分别为: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反射镜TM2入射和反射光线组成的平面与第三平面反射镜TM3反射光共面。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保持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tm1的入射光线指向与安装位置,以及第三平面反射镜tm3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θ3不变,将所述第二平面反射镜tm2沿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复用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等光程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当tm2初始入射角度θ2=45°且tm2沿着其初始反射光线方向移动δl23靠近tm3时,tm1、tm2新的入射角度θ1new,θ2new,以及tm1与tm3之间的光程改变量变δl13分别为: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养帅,孙明营,朱健强,刘志刚,刘文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