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博耀专利>正文

气压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49482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气压棒,包含一外管,及一穿设于该外管内的内管单元,该内管单元包括多个贴合于该外管内周面的突出部,及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之间的气流道,通过此设计,能加强该内管单元的结构稳定性,并利用所述气流道使气体能于该内管单元外周面上进行疏通,避免所述气流道承受太大压力而发生变形,也可避免冷缩时,所述内管单元变形后而无法发挥紧密的功能,再者,由于所述气流道是环布于该内管单元管体外,因此管体在制造上可一次成型,不但制模速度快,且可提升生产效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压棒,特别是涉及一种成型速度快,且可提升生产效益的气压棒。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为中国台湾公告第M302649号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气压棒1所示,该气压棒1包含一外管11、 一设于该外管11内的内管12、一可于该内管12内进行轴向往复运动的活塞单元13、 一设于该外管11底部的防漏单元14,及一设置于该内管12顶部的控制阀15。该内管12包括一两端呈开放状的本体121、 一由该本体121底部向上延伸的动作部122、 一由该本体121顶部向下延伸且供该控制阀15承置的容置部123、 一连接该动作部122与该容置部123的连通部124,及二穿设于该本体121内的气流道125。每一气流道125皆具有一与该连通部124连通的第一通孔126,及一与该动作部122连通的第二通孔127。其中,该内管12是由塑料材料所制成,借以改善金属材料在加工过程时产生研磨不均或刮痕,导致气体在内管12内容易泄漏而造成压力无法有效集中的缺点,再者,金属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对于精准度必须加以控制并提升,以达到与外管11密合的要求。该活塞单元13包括一可于该内管12的动作部122轴向往复运动且穿过该外管11底部的活塞杆131,及一设于该活塞杆131上的活塞132。该活塞132将动作部122区分为一邻近该连通部124的第一空间128,以及一与该第一空间128相间隔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127的第二空间129。该防漏单元14设于该外管11底部且抵顶于该内管12底部,并包括一靠抵于该外管11内周面且封住该二气流道125的防漏环座141,及一设于该外管11底部且抵顶于该防漏环座141的端块142。该控制阀15包括一位于该连通部124的插销杆151,及一设于该插销杆151上的顶压件152。当该控制阀15的顶压件152推动该插销杆151后,使该插销杆151受到不同的压力变化后进入该第一空间128,而气体在压力的推挤下,经由该二气流道125来回于该第一空间128和第二空间129内移动以使压力在该第一空间128和第二空间129内达到平衡。如上所述的设计,而使该内管12存有下列的缺点,急待改善1、 塑料材料的内管12结构较弱,容易变形和坏损中国台湾公告第M302649号新型专利所示的内管12是由塑料材料所制成,虽然已克服金属材料在加工时容易发生研磨不均或产生刮痕的缺点,但是只适合于压力低的状况,当压力较高时,却容易因为气体在该二气流道125来回流动时,受到瞬间大量气体导入该二气流道125的结果,再加上气流道125是设于内管12内,因内管12局部管壁变薄,导致气流道125承受不均匀的压力,而使邻近该二气流道125的内管12在施压下造成破裂或龟裂,使该内管12产生变形和裂缝,因而导致气体外漏而失去应有的功能。2、 塑料材料的内管12在冷缩形变时,不易发挥密封功用由于该内管12是塑料材料,虽然在室温下该内管12和防漏单元14可以发挥其防漏功能,但是在低温环境下会因为热胀冷缩的物现现象,而使该内管12和防漏单元14有收縮的情况,导致该防漏单元14的防漏环座141与该内管12底部发生松动,而无法达到有效防漏的密封效果导致气体外漏,而该内管12的气流道125则受内管12管壁的压迫产生形变,导致气流无法顺畅的通过气流道125,进而使气压棒1的功能性下降。3、 制造过程烦杂由于该内管12的成型方法是先在模具上插设有二个欲形成气流道125的棒体(图未示),经灌模成型后,再将该二棒体抽出,以形成该二气流道125,但是此成型方法会受限于该气流道125的设计形态,而必须进行二次加工、制造过程繁复且成型速度慢,所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且制造简单的气压棒。本技术的气压棒,包含一两端呈开放状的外管、 一设于该外管内的内管单元、 一设于该内管单元内的活塞单元、 一设于该内管单元底部的防漏单元,及一设于该内管单元上的控制阀。该内管单元具有一上管体、 一置设于该上管体下方的下管体,及一连通该上、下管体的连通部,该上管体内部形成有一中空的容置部,该下管体内部形成有一中空的动作部,且该下管体具有一管壁、多个由该管壁间隔凸出的突出部、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之间的气流道、至少一个形成于该下管体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与连通部的第一通孔,及至少一个形成于该下管体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与动作部的第二通孔。该活塞单元包括一可于该内管单元的下管体的动作部内轴向往复移动且穿伸过该外管的一端的活塞杆,及一设于该活塞杆上的活塞,该活塞将该动作部区分出一邻近该连通部的第一空间,及一与该第一空间互相隔离且连通该第二通孔的第二空间。该防漏单元设于该外管内且置于该内管单元下方,用以封闭该第二空间和阻隔与外界相通。该控制阀是穿伸过该外管相反于该活塞杆的一端,且经由该内管单元的容置部而延伸至该连通部中,用以封闭及连通该连通部与该动作部的第-空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之间的气流道,使该内管单元的管壁厚度一致而提高结构稳定性,同时也避免气流道承受太大不平均压力而发生变形,再者,由于气流道是环布于管体外,因此在制造上可一次成型,不但制模速度快,且可提升生产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一侧视剖面图,说明中国台湾公告第M302649号新型专利的气压棒的组合构造。图2是一侧视剖面图,说明本技术气压棒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构造。图3是 -立体分解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内管单元的突出部和气流道,以及该防漏单元。图4是一俯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内管单元的突出部和气流道的形态。图5是一局部剖面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防漏单元的组装形态。图6是一局部剖面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制阀的插销杆向下位移的形态。图7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气压棒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内管单元。图8是一剖面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形态。图9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突出部、气流道与副流道设置的形态。图IO是一局部剖面图,说明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突出部的截面是呈半圆形。图11是一局部剖面图,说明本技术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突出部的截面是呈底边宽顶边窄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耍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2,本技术气压棒2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两端呈开放状的外管3、 一设于该外管3内的内管单元4、 一设于该内管单元4内的活塞单元5、 一设于该内管单元4底部的防漏单元6,及一设于该内管单元4上的控制阀7。搭配参阅图3与图4,该内管单元4具有 -上管体41、 一置设于该上管体41下方的下管体42,及 一连通该上管体41与下管体42的连通部43,该上管体41内部形成有一中空的容置部411,该下管体42内部形成有- 中空的动作部421,且该下管体42具有一管壁422、十二个由该管壁422间隔凸出的突出部423、十二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423之间的气流道424、四个形成于该下管体42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424与连通部43的第一通孔425,及四个形成于该下管体42 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424与动作部421的第二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压棒,包含:一根两端呈开放状的外管、一个设于该外管内的内管单元、一个可于该内管单元内轴向往复移动的活塞单元、一个设于外管内且置于该内管单元下方的防漏单元,及一个控制阀,该内管单元包括一个上管体、一个置设于该上管体下方的下管体,及一个连通该上、下管体的连通部,该上管体内部形成有一个中空的容置部,该下管体内部形成有一个中空的动作部,该活塞单元包括一根于该下管体的动作部内轴向往复移动且穿伸过该外管的一端的活塞杆,及一个设于该活塞杆上的活塞,该活塞将该动作部区分出一个邻近该连通部的第一空间,及一个与该第一空间互相隔离且连通该第二通孔的第二空间,该防漏单元是设于该外管内且置于该内管单元下方,用以封闭该第二空间并与外界阻隔,该控制阀是穿伸过该外管相反于该活塞杆的一端且经由该内管单元的容置部而延伸至该连通部中,用以封闭及连通该连通部与该动作部的第一空间,其特征在于: 该下管体具有一管壁、多个由该管壁间隔凸出的突出部、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之间的气流道、至少一个形成于该下管体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与连通部的第一通孔,及至少一个形成于该下管体且对应连 通所述气流道与动作部的第二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博耀施昶荣
申请(专利权)人:施博耀施昶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