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柱及加工方法、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48498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04 17:50
本申请涉及一种极柱及加工方法、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该极柱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布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极柱厚度方向上的一侧面为第一表面;各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均沿所述极柱厚度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极耳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具体为一种极柱、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安全好及绿色环保等优点,是现代电子产品和动力汽车用重要能源产品。电池单体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电池单体中,存在有转接片和无转接片两种技术方案。在有转接片的技术方案中,电芯的极耳通过转接片引出至极柱上,使得极柱作为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然而,由于转接片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增加了零件数量,使得电池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一道极耳与转接片的焊接工序,进一步增加了电池成本。

3、在无转接片的技术方案中,极柱与极耳直接连接。然而由于盖板上的空间有限,对极柱的位置存在限制,因此需要采用延长极耳的方式才能实现极柱与极耳直接连接。延长极耳极大的增加了发生极耳倒插至电芯内部以及极耳撕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省略转接片,且避免加长极耳的极柱及加工方法、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

2、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31)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32),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沿第一预设方向(X)间隔布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31),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31)用于与电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1)在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上的一侧面为第一表面(b1);各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均沿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所述第一表面(b1),所述第二连接部(32)用于与极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31)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32),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沿第一预设方向(x)间隔布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31),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31)用于与电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1)在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上的一侧面为第一表面(b1);各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均沿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所述第一表面(b1),所述第二连接部(32)用于与极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垂直的一虚设平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正投影与各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正投影无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各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各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为冲压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2)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x)上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2)彼此远离的端部之间的间距w2为20mm-7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32)在第二预设方向(y)上的尺寸w6为20mm~60mm,所述第一预设方向(x)、所述第二预设方向(y)和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两两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32)在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上的一侧具有第二表面(b2),所述第二表面(b2)与所述第一表面(b1)位于所述极柱(30)在厚度方向(z)上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表面(b2)在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上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所述第一表面(b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b1)相背离的第三表面(b3),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32)还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b2)相背离的第四表面(b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32)包括第一区域(321)和围绕所述第一区域(321)的第二区域(322),所述第二区域(3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1)相连,所述第一区域(321)相对所述第二区域(322)沿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凸出形成连接子部(32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322)具有与所述第四表面(b4)相背离的第五表面(b5),所述第五表面(b5)在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上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所述第一表面(b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子部(324)的所述第二表面(b2)上设置有凸起(34)。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子部(324)具有第一凹槽(323),且所述第一凹槽(323)的槽口贯通所述连接子部(324)背离所述第二表面(b2)的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上,所述第一凹槽(323)的槽底位于所述第一表面(b1)远离所述第三表面(b3)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323)的深度尺寸d2为1mm~5mm;和/或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子部(324)具有底壁(3247)和环形侧壁(3245),所述环形侧壁(324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区域(322)连接,所述底壁(3247)连接在所述环形侧壁(3245)的另一端,所述环形侧壁(3245)与所述底壁(3247)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凹槽(323);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3245)的内表面与一虚设轴线(c)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虚设轴线(c)与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平行,所述环形侧壁(3245)的外表面与所述虚设轴线(c)之间的夹角为β;α为5°~60°和/或β为5°~6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α=β。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3245)的厚度尺寸为t14,所述底壁(3247)的厚度尺寸为t12,所述第二区域(322)的厚度尺寸为t11,且t12≥t11>t14。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t12和t11满足:t12-t11=0~2/3×t11。

2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322)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直线部(a1)、第一圆弧部(a2)、第二直线部(a3)和第二圆弧部(a4),所述第一直线部(a1)和所述第二直线部(a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321)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x)上的两侧,所述第一圆弧部(a2)和所述第二圆弧部(a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321)在第二预设方向(y)上的两侧,所述第一预设方向(x)、所述第二预设方向(y)和所述极柱厚度方向(z)两两垂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部(a2)的外缘和所述第二圆弧部(a4)的外缘的曲率半径r为3mm~8mm。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所述第一表面(b1)相背的一侧具有凸台(311)和环形表面(312);所述环形表面(312)环绕所述凸台(311)布置,所述凸台(311)相对所述环形表面(312)朝向背离所述第一表面(b1)的方向凸出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311)相对所述环形表面(312)的凸出高度h1为0.05mm~0.8mm。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树圳张瑞朋陈圣立孔潇於洪将王汭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