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4493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28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稀油润滑轴承体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壁安装有外轴承,所述外轴承的右侧设有内轴承,所述内轴承与外轴承的内壁皆安装有轴体,所述轴体的尾端安装有齿状甩油盘,所述外壳体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通过分油块与外壳体的设置,分别在分油块与外壳体上开设槽体与连接槽,通过齿状甩油盘将润滑油通过槽体与连接槽流到内侧轴承上,使内侧轴承可以得到润滑,进而解决了设备中靠近外侧的轴承可以通过甩油盘进行润滑,而内侧轴承的润滑效果达不到外侧轴承润滑的效果,长时间的运行就会导致内侧的轴承烧毁的问题,同时分油块与外壳体之间可以进行拆卸,便于分油块与外壳体的清洗与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稀油润滑轴承体,具体为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


技术介绍

1、轴承的润滑是为了使轴承能够正常地运转,避免滚道与滚动体表面的直接接触,减少轴承内部的摩擦和磨损,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增强轴承的性能,同时也能防止因异物侵入轴承内部而导致生锈和腐蚀。现有的泵体轴采用稀油润滑,稀油润滑的原理基于稀油的低粘度特性,稀油具有较低的粘度,可以有效地渗入机械零件的微小空隙和间隙中形成润滑膜,这个润滑膜可以阻挡金属表面支架接触,减小摩擦,并降低磨损,同时,稀油还能有效地带走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防止设备过热。

2、为了提高机器的转动精度与稳定性、减少了轴承的磨损与摩擦和减少噪音和振动,在设备中连用两个轴承,靠近外侧的轴承可以通过甩油盘进行润滑,而内侧轴承的润滑效果达不到外侧轴承润滑的效果,长时间的运行就会导致内侧的轴承烧毁,由于轴承体长时间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此时稀油被甩油盘甩到轴体上将摩擦产生的热量带走,稀油在长时间的使用后部件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铁削会掺杂在稀油中,导致稀油的流通性不好,稀油就会变得浓稠,而此时的稀油不能更好地进入到轴承体中,长时间不对稀油进行更换也就会导致轴承烧毁,由于每台设备运行的时间和载重量不同,稀油变化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更具设备运行的情况进行制定稀油更换时间就会导致工作量的增加,不定时地稀油进行更换就会导致稀油的浪费,增加维修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所提出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壁安装有外轴承,所述外轴承的右侧设有内轴承,所述内轴承与外轴承的内壁皆安装有轴体,所述轴体的尾端安装有齿状甩油盘,所述外壳体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设有分油块,所述外壳体内腔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分油块顶部的外沿开设有槽体,所述分油块的内腔开设有检测通道,所述外壳体的外壁安装有浓稠度检测机构。

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槽体进油口的顶部为上斜槽,所述槽体进油口的顶部为下斜槽,所述上斜槽与齿状甩油盘相对应。

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槽体与连接槽为斜面,所述槽体与连接槽向内轴承方向倾斜。

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槽的底部与分油块的底部皆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

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的右侧的外沿安装有头部密封盖,所述外壳体的左侧的外沿安装有尾部密封盖,所述头部密封盖与内轴承之间的距离为2cm,且头部密封盖和内轴承之间的距离与连接槽相贯通。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内腔的底部开设有通油槽,所述通油槽位于内轴承与外轴承的下方。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浓稠度检测机构包括通油壳体,所述通油壳体的内腔开设有横向通槽,所述通油壳体的内腔开设有l通槽,所述l通槽与横向通槽相连通。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横向通槽的形状为波浪形,所述l通槽与外壳体相连通。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l通槽的内壁固定装配有横板,所述横板的顶部开设有漏槽,所述横板的底部固定装配有管道,所述管道与漏槽相对应。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油壳体的外沿固定装配有圆形壳体,所述圆形壳体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内壁固定套接有旋转叶轮,所述连接杆的外沿固定装配有检测块。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油壳体的外沿固定装配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的顶部固定装配有转速检测头,所述通油壳体的顶部固定装配有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与转速检测头通过电性连接,所述连接杆远离圆形壳体的一端与安装支架活动连接。

13、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该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通过分油块与外壳体的设置,分别在分油块与外壳体上开设槽体与连接槽,通过齿状甩油盘将润滑油通过槽体与连接槽流到内侧轴承上,使内侧轴承可以得到润滑,进而解决了设备中靠近外侧的轴承可以通过甩油盘进行润滑,而内侧轴承的润滑效果达不到外侧轴承润滑的效果,长时间的运行就会导致内侧的轴承烧毁的问题,同时分油块与外壳体之间可以进行拆卸,便于分油块与外壳体的清洗与加工。

15、2、该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通过在分油块上的槽体一侧开设检测通道,检测通道与浓稠度检测机构相连通,齿状甩油盘同时将润滑油甩入检测通道中,润滑油通过横向通槽、l通槽和管道留下,润滑油的流动带动旋转叶轮、连接杆与检测块进行转动,当润滑油的浓稠度较低时,此时旋转叶轮、连接杆与检测块的转动速度快,当润滑油的浓稠度较高时,此时旋转叶轮、连接杆与检测块的转动速度慢,通过转速检测头检测到的转速传输到显示模块上显示出,当数值逐渐变小时则说明润滑油的粘稠度变得浓稠,进而解决了浓稠的稀油不能更好地进入到轴承体中,长时间不对稀油进行更换也就会导致轴承烧毁,由于每台设备运行的时间和载重量不同,稀油变化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更具设备运行的情况进行制定稀油更换时间就会导致工作量的增加,不定时地稀油进行更换就会导致稀油的浪费,增加维修的成本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内壁安装有外轴承(2),所述外轴承(2)的右侧设有内轴承(3),所述内轴承(3)与外轴承(2)的内壁皆安装有轴体(4),所述轴体(4)的尾端安装有齿状甩油盘(5),所述外壳体(1)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6),所述安装槽(6)的内壁设有分油块(7),所述外壳体(1)内腔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61),所述分油块(7)顶部的外沿开设有槽体(71),所述分油块(7)的内腔开设有检测通道(72),所述外壳体(1)的外壁安装有浓稠度检测机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71)进油口的顶部为上斜槽(711),所述槽体(71)进油口的顶部为下斜槽(712),所述上斜槽(711)与齿状甩油盘(5)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71)与连接槽(61)为斜面,所述槽体(71)与连接槽(61)向内轴承(3)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6)的底部与分油块(7)的底部皆开设有螺纹孔(8),所述螺纹孔(8)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右侧的外沿安装有头部密封盖(11),所述外壳体(1)的左侧的外沿安装有尾部密封盖(12),所述头部密封盖(11)与内轴承(3)之间的距离为2cm,且头部密封盖(11)和内轴承(3)之间的距离与连接槽(61)相贯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内腔的底部开设有通油槽(62),所述通油槽(62)位于内轴承(3)与外轴承(2)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稠度检测机构(10)包括通油壳体(1001),所述通油壳体(1001)的内腔开设有横向通槽(1002),所述通油壳体(1001)的内腔开设有L通槽(1003),所述L通槽(1003)与横向通槽(1002)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通槽(1002)的形状为波浪形,所述L通槽(1003)与外壳体(1)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L通槽(1003)的内壁固定装配有横板(1004),所述横板(1004)的顶部开设有漏槽(1005),所述横板(1004)的底部固定装配有管道(1006),所述管道(1006)与漏槽(1005)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油壳体(1001)的外沿固定装配有圆形壳体(1007),所述圆形壳体(1007)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008),所述连接杆(1008)的内壁固定套接有旋转叶轮(1009),所述连接杆(1008)的外沿固定装配有检测块(101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内壁安装有外轴承(2),所述外轴承(2)的右侧设有内轴承(3),所述内轴承(3)与外轴承(2)的内壁皆安装有轴体(4),所述轴体(4)的尾端安装有齿状甩油盘(5),所述外壳体(1)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6),所述安装槽(6)的内壁设有分油块(7),所述外壳体(1)内腔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61),所述分油块(7)顶部的外沿开设有槽体(71),所述分油块(7)的内腔开设有检测通道(72),所述外壳体(1)的外壁安装有浓稠度检测机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71)进油口的顶部为上斜槽(711),所述槽体(71)进油口的顶部为下斜槽(712),所述上斜槽(711)与齿状甩油盘(5)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71)与连接槽(61)为斜面,所述槽体(71)与连接槽(61)向内轴承(3)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6)的底部与分油块(7)的底部皆开设有螺纹孔(8),所述螺纹孔(8)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甩油盘的稀油润滑轴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右侧的外沿安装有头部密封盖(11),所述外壳体(1)的左侧的外沿安装有尾部密封盖(12),所述头部密封盖(11)与内轴承(3)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俊宇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辛普森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