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联栅晶体管,属于硅半导体器件。
技术介绍
1、1979年hisao kondo提出了联栅晶体管gat(gate associated transistor),随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ieee trans.electron device,vol.ed-27, pp.373-379.1980)。1994年,陈福元、金文新、吴忠龙对联栅晶体管gat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见《电力电子技术》1994年第4期 1994.11. pp52-55),指出了联栅晶体管器件呈现出高耐压、快速开关和低饱和压降等优良特性。
2、早期的联栅晶体管gat都是采用平面结构。2000年,中国专利技术专利zl00100761.0(以下简称已有技术1)提出了一种槽形栅多晶硅结构的联栅晶体管,其结构的原理如图1所示:在下层为第一导电类型低电阻率层42、上层为第一导电类型高电阻率层41的硅衬底片4的上表面,有多条第一导电类型的高掺杂浓度的发射区3,发射区3通过掺杂多晶硅层9与发射极金属层1连接,每条发射区3的周围有第二导电类型的基区2,基区2的侧面连着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槽型栅多晶硅结构的联栅晶体管,在其下层为N型低电阻率层、上层为N型高电阻率层的硅衬底片的上表面有多条平行的长条形N型的高掺杂浓度的发射区,发射区的上面连接着N型的掺杂多晶硅层,该掺杂多晶硅层与发射极金属层连接,每条发射区的周围有P型的基区,基区的侧面连着掺杂浓度比基区高、深度比基区深度深的P型的槽型栅区,每条槽的底面和侧面覆盖着绝缘层,侧面绝缘层延伸到硅衬底片的上表面,栅区与栅极金属层相连,硅衬底片的上层位于基区以下和栅区以下的部分为集电区,硅衬底片的下层是集电极,集电极的下表面与集电极金属层相连,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槽型栅多晶硅结构的联栅晶体管,在其下层为n型低电阻率层、上层为n型高电阻率层的硅衬底片的上表面有多条平行的长条形n型的高掺杂浓度的发射区,发射区的上面连接着n型的掺杂多晶硅层,该掺杂多晶硅层与发射极金属层连接,每条发射区的周围有p型的基区,基区的侧面连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连宇,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兰芯微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