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7230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06 1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及其应用,该对接结构包括衔铁部件和电磁部件,衔铁部件包括第一环状磁路和对称分布在该第一环状磁路前端的两个导向铁芯,导向铁芯包括和电磁导杆;电磁部件包括第二环状磁路和对称分布在该第二环状磁路前端的两个极性相反的电磁线圈,且每个电磁线圈内还固定一个导向铁芯,该导向铁芯内具有导销孔,且该导向铁芯前端伸出电磁线圈并在前端面上形成用于引导电磁导杆进入导销孔内的导向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尺寸体积小;通过控制电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即可调节吸附距离,控制对接力;电磁力直接作用于衔铁,方向性好;配合引导结构,降低了对接部件的复杂度,适合微重力环境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1、为了应对日益提升的多功能多应用需求,卫星开始向模块化方向发展。模块化作为未来卫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需要与之配套的模块连接技术作为支撑。卫星模块对接,需要对接的两端中的一方或双方提供对接动力,同时要求对接双方有足够的对接冗余,能够防误插。

2、目前卫星模块对接主要采用机械结构对接。对接结构有三爪杆式,雌性同体式,锥杆式等。这些对接结构依靠卫星发动机、机械臂或者电机提供对插力,对插同时,通过结构自身引导槽,引导杆等实现对接导向功能。

3、现有卫星机械对接结构如三爪杆式,锥杆式等普遍存在体积庞大、需要额外提供多种对位引导辅助、需要额外设置观测装置以确认设备的运动位置等特点,难以实现对接结构的小型化,卫星模块小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及其应用,该对接结构利用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力,使处于微重力空间中的两连接端相互吸引插合,通过引导结构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其包括衔铁部件和电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部件包括第一环状磁路和对称分布在该第一环状磁路前端的两个导向铁芯,导向铁芯包括电磁块和电磁导杆;所述电磁部件包括第二环状磁路和对称分布在该第二环状磁路前端的两个极性相反的电磁线圈,且每个电磁线圈内还固定一个导向铁芯,该导向铁芯内具有导销孔,且该导向铁芯前端伸出电磁线圈并在前端面上形成用于引导电磁导杆进入导销孔内的导向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导杆轴向弹性浮动地设置在衔铁部件上,以防止在衔铁部件和电磁部件出现较大的对接误差时电磁导杆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其包括衔铁部件和电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部件包括第一环状磁路和对称分布在该第一环状磁路前端的两个导向铁芯,导向铁芯包括电磁块和电磁导杆;所述电磁部件包括第二环状磁路和对称分布在该第二环状磁路前端的两个极性相反的电磁线圈,且每个电磁线圈内还固定一个导向铁芯,该导向铁芯内具有导销孔,且该导向铁芯前端伸出电磁线圈并在前端面上形成用于引导电磁导杆进入导销孔内的导向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导杆轴向弹性浮动地设置在衔铁部件上,以防止在衔铁部件和电磁部件出现较大的对接误差时电磁导杆受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块前端还设有浮动磁块,该浮动磁块通过第二浮动弹簧轴向滑动地设置在电磁块内,且其前端与导向槽适配的锥形面伸出电磁块;电磁导杆通过第一浮动弹簧实现与电磁块的轴向弹性浮动配合,且该电磁导杆前端的小径端穿过浮动磁块并伸出电磁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微重力环境的电磁吸附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导杆后端外周向外凸出形成凸台结构,该电磁导杆在凸台结构前后均形成小径端,且位于凸台后侧的小径端位于第一浮动弹簧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继利陈杰鲁帆谢亚军卞书波高晓艳姜华马炳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