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茶树菇菌株及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1634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29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驯化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株茶树菇菌株及驯化栽培方法。所述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的选育方法,所述选育方法包括步骤:(1)茶树菇菌株母种活化培养、(2)制作原种和栽培种、(3)栽培料袋制作、(4)栽培袋培养、(5)催蕾、(6)育菇与(7)野生菌子实体组织分离。通过子实体组织分离、人工驯化和系统选择,最终培育出1株可应用于生产中优良新品种,可作为茶树菇设施化和工厂化栽培优选品种。通过驯化栽培,明确了“赣茶树菇1号”适宜生长条件和栽培特性,建立了与该品种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赣茶树菇1号”品种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驯化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株茶树菇菌株及选育方法


技术介绍

1、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最初都来源于野生,在自然条件下,野生食用菌通过菌丝体生长或者孢子繁殖完成生活史。随着食用菌纯菌种分离技术成熟,食用菌菌种纯培养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人们将野外采集的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或者孢子分离方法,经过纯培养获得培养物和野生菌株,再通过人工模拟野生环境条件进行驯化栽培和反复选择,获得人工栽培菌株。随着人们对野生食用菌营养方式和生长特性认识逐步深入,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驯化栽培种类也日益丰富。目前,我国现有相当数量的食用菌优良品种来自于野生菌株的人工驯化和系统选育。野生菌人工驯化菌株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不同野生菌株采集地的地理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在差异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可能形成具有较大遗传差异的种质材料,这为野生食用菌菌株驯化改良和育种提供了优异的种源。

2、茶树菇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假脐菇科、环伞属,因最早驯化栽培的菌株来源于茶树菇腐朽的蔸部,所以商品名为茶树菇。茶树菇以其菇形优美、盖嫩柄脆和味道清香浓郁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一种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其保藏编号为 CGMMCC NO41432。

2.一种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的选育方法,所述选育方法包括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技术,对野生菌进行鉴定,子实体形态解剖及显微结构特征: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3-10cm,初为半球形,深褐色至茶褐色,后渐变为扁平,渐变淡褐色至淡土黄色,边缘色浅,中部色深,深湿时黏,光滑或有皱纹,幼时附有菌幕并内卷;菌肉白色或污白色,略有韧性,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菌柄中实,长3-12厘米左右,粗0.5...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其保藏编号为 cgmmcc no41432。

2.一种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的选育方法,所述选育方法包括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技术,对野生菌进行鉴定,子实体形态解剖及显微结构特征: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3-10cm,初为半球形,深褐色至茶褐色,后渐变为扁平,渐变淡褐色至淡土黄色,边缘色浅,中部色深,深湿时黏,光滑或有皱纹,幼时附有菌幕并内卷;菌肉白色或污白色,略有韧性,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菌柄中实,长3-12厘米左右,粗0.5-2厘米,呈圆柱形,近等粗,污白色,近基部颜色较深呈污褐色,表面纤维状;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粘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菌褶直生至延生,密,不等长,初期白色,成熟后茶褐色至褐色;菌环上位,初白色,后上表面带担孢子的暗褐茶色,膜质至丝膜状,不易脱落;担孢子大小为7-10×4-6µm,椭圆形,光滑,茶褐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原种和栽培种配方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木屑39%、棉籽壳33%、麦麸18%、玉米粉8%、石灰1.5%、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5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树菇新菌株赣茶树菇1号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云辉戴建成彭新红陈绪涛戴丹孙鹏胡佳王振李菁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农村能源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