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技术

技术编号:4395464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7 2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包括: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层,第一负极活性层设置于集流体的至少一表面;聚合物层,聚合物层包括多个聚合物凸台,多个聚合物凸台间隔设于第一负极活性层背对集流体的表面,其中,聚合物凸台由能够溶解于电解液的聚合物制成;第二负极活性层,第二负极活性层包括多个负极活性凸台,多个负极活性凸台间隔设于第一负极活性层背对集流体的表面,且每个负极活性凸台设于相邻两聚合物凸台之间;其中,聚合物凸台溶解于电解液,以在相邻两负极活性凸台之间形成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负极片中引入聚合物层,利用其能够溶解于电解液的特性,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离子电导率和大倍率充电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特别涉及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1、目前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在快充条件下存在传输动力学差、表面疏锂性质导致“死锂”产生和石墨厚电极造成离子传输阻力大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目前业界主要是通过对负极片表面使用激光蚀刻出间距一致的凹槽,通过构建额外离子传输通道和扩宽石墨层间距来实现锂电池大倍率充电的需求。

2、然而该方法会带来一个明显的问题,激光蚀刻的负极粉末无法得到有效清除,给电池内部带来微小的自放电,不利于电池的长时间存储,如果自放电过快,甚至会导致电池鼓包带来安全风险。

3、因此,现有的负极片无法在获得凹槽的同时保证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旨在解决现有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片无法在获得凹槽的同时保证电池的安全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负极片,该负极片包括:

3、集流体;

4、第一负极活性层,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设置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选自水性聚氨酯、聚乙烯氧化物、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所述聚合物凸台之间的间距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聚合物凸台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单条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所述聚合物的分子量满足关系式:4≤S/M*107≤6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选自水性聚氨酯、聚乙烯氧化物、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所述聚合物凸台之间的间距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聚合物凸台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单条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所述聚合物的分子量满足关系式:4≤s/m*107≤6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各自独立地为石墨、硬碳、软碳、硅基材料、钛基材料、氮化物、锡化物、金属锂、掺硅石墨、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

8.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背对所述集流体的表面涂覆第二负极浆料和聚合物浆料形成复合层的步骤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津福杨洁甘婷谢才兴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