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及注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9381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7 2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及注塑方法;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及第一行位,上模座的上模仁、下模座的下模仁与第一行位能够围构第一射型腔或第二射型腔;第一行位上下移动安装有分流管,上模座对应第一射型腔及第二射型腔配置有第一射进胶口及第二射进胶口,第一行位沿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作用分流管上下移动以导通连接第一射型腔与第一射进胶口或导通连接第二射型腔与第二射进胶口。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在同一套模具中注塑成型外软胶层及内硬胶层,可避免传统技术中因转移动模导致外软胶层脱离动模的问题,汽车内饰覆盖件的整体外形不会发生变化,进而提升汽车内饰覆盖件的成型可靠性及成型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及注塑方法


技术介绍

1、在模具领域中,注塑模具不仅产品种类丰富,便于大量生产,且很多都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在注塑模具行业内,双射注塑模具作为一种独特的注塑成型方法,能够完成一些需要不同色彩或者不同材质搭配所生产出来的特殊用途的产品,满足一些特殊需要。

2、目前汽车领域中,汽车内饰覆盖件通常包括外软胶层及内硬胶层,内硬胶层通常承担与其他覆盖件扣合组装,外层软胶层通常承担用户触摸层。因此,进行注塑成型汽车内饰覆盖件时,需要使用双射注塑模具来完成。进行注塑成型时,第一射注塑模具的定模与动模合模,成型外层软胶层;然后将第一射注塑模具中含有外层软胶层的动模转移至第二射注塑模具中并与第二射注塑模具的定模合模以注塑成型内层硬胶层。

3、然而专利技术人在实际的生产作业中发现,由于第一射注塑模具的定模与动模开模后,温度会下降,进而导致附着在第一射注塑模具的动模中的外层软胶层冷却降温;在第一射注塑模具的动模转移并与第二射注塑模具的定模合模的过程中,由于外层软胶层因冷却且自身支撑力不足,外层软胶层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座(11)及可移动安装于上模座(11)底部的下模座(12),上模座(11)底部固定安装有上模仁(111),下模座(12)顶部固定安装有下模仁(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1)底部安装有第一下压块(112),第一下压块(112)面向第一行位(13)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倾斜面(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1)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限位槽(114),第一限位槽(114)沿第一行位(13)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分流管(16)的顶部能够可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座(11)及可移动安装于上模座(11)底部的下模座(12),上模座(11)底部固定安装有上模仁(111),下模座(12)顶部固定安装有下模仁(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1)底部安装有第一下压块(112),第一下压块(112)面向第一行位(13)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倾斜面(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1)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限位槽(114),第一限位槽(114)沿第一行位(13)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分流管(16)的顶部能够可移动插入第一限位槽(114)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14)顶部设有阶梯面,阶梯面至少包括第一平面(1141)及第二平面(1142),第一平面(1141)低于第二平面(1142);第一进胶流道(171)贯穿第一平面(1141),第二进胶流道(181)贯穿第二平面(11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腔双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16)侧面设有第一通孔(162)及第二通孔(163),第一通孔(162)及第二通孔(163)均贯穿分流管(16)的外侧面及导通连接分流通道(1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莹李晓霖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硕盈双色注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