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自动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管网溢流污水减污降碳自动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1、城镇地表水体不仅是城镇生活、文化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的主要用水来源。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城镇区域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地表水相对集中。现有城镇化另一排水排污体系则依托于城镇管网系统,而针对现有管网错接漏接、合流制溢流、管道输水能力等现实问题的限制,会造成大量污水进入城镇河道,从而带来城镇地表水环境的逐渐变差甚至黑臭。常用的解决溢流污水的措施包括污水处理装置、人工湿地等。
2、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117247177a的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排污口溢流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模块化系统,结合溢流污染生活垃圾较多、污水中颗粒态污染物多的特点,设置滤筛拦截区和吸附过滤区,限制垃圾飘散并及时清理,减少了颗粒态污染物进入地表水,同时,通过人工湿地净化区对污水进一步处理,保障水面整洁和美观;
3、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 cn220149425u的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解决了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管网溢流污水减污降碳自动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1)、处理池(2)、储水池(3)和滤料池(4),其特征在于:沉淀池(1)位于河床的内部,且沉淀池(1)宽度与河床相等并连接至对岸,沉淀池(1)的端部开设有排污口(5),沉淀池(1)的内部位于排污口(5)的下方设有垃圾过滤机构(6),沉淀池(1)的侧边并位于河床的内部设有处理池(2),处理池(2)的顶端低于沉淀池(1)顶端所处水平面,沉淀池(1)的尾端部并位于河岸上设有对沉淀池(1)、处理池(2)内部淤泥杂质收集的垃圾污泥收集机构(7),处理池(2)的内顶部设有投药机构,沉淀池(1)和处理池(2)之间的顶部并位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管网溢流污水减污降碳自动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1)、处理池(2)、储水池(3)和滤料池(4),其特征在于:沉淀池(1)位于河床的内部,且沉淀池(1)宽度与河床相等并连接至对岸,沉淀池(1)的端部开设有排污口(5),沉淀池(1)的内部位于排污口(5)的下方设有垃圾过滤机构(6),沉淀池(1)的侧边并位于河床的内部设有处理池(2),处理池(2)的顶端低于沉淀池(1)顶端所处水平面,沉淀池(1)的尾端部并位于河岸上设有对沉淀池(1)、处理池(2)内部淤泥杂质收集的垃圾污泥收集机构(7),处理池(2)的内顶部设有投药机构,沉淀池(1)和处理池(2)之间的顶部并位于垃圾过滤机构(6)的下方处开设有第一上溢流口(8),沉淀池(1)和处理池(2)之间的底部开设有第一下溢流口(9),处理池(2)远离沉淀池(1)的一侧设有储水池(3),处理池(2)和储水池(3)之间的顶部开设有第二上溢流口(10),处理池(2)和储水池(3)之间的底部开设有第二下溢流口(11),第二上溢流口(10)与第二下溢流口(11)分别低于第一上溢流口(8)、第一下溢流口(9)所处水平面,沉淀池(1)内部第一下溢流口(9)的下方以及处理池(2)内部第二下溢流口(11)的下方皆设有阻流机构(12),储水池(3)远离处理池(2)的一侧设有与储水池(3)内部导通的滤料池(4),滤料池(4)的顶部种植挺水植物(13),滤料池(4)的内部设有过滤填料(14),储水池(3)与滤料池(4)之间设有单向导通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管网溢流污水减污降碳自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垃圾过滤机构(6)包括v型支杆(21)、转辊(22)、过滤输送带(23)和竖板(24),v型支杆(21)均匀固定在沉淀池(1)的两侧之间,v型支杆(21)的两端以及中间位置处皆转动安装有转辊(22),多组v型支杆(21)上的转辊(22)之间设有过滤输送带(23),过滤输送带(23)的表面上皆垂直安装有竖板(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城市管网溢流污水减污降碳自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滤输送带(23)包括过滤网(25)、网兜(26)和过滤材料(27),过滤网(25)呈环形并位于转辊(22)的外侧,竖板(24)固定在过滤网(25)的表面上,过滤网(25)的内侧设有与转辊(22)表面贴合的网兜(26),网兜(26)的内部填充有过滤材料(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城市管网溢流污水减污降碳自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垃圾污泥收集机构(7)包括淤泥收集井(31)、杂质收集槽(32)和杂质进口(33),淤泥收集井(31)竖直设于岸边,且淤泥收集井(31)的顶部与河岸齐平,淤泥收集井(31)底部的深度低于沉淀池(1)至少50cm,淤泥收集井(31)的底端分别与沉淀池(1)、处理池(2)的底部导通,淤泥收集井(31)的底端安装有对泥浆抽取的泥浆泵,淤泥收集井(31)侧边的顶部设有杂质收集槽(32),杂质收集槽(32)的侧边开设有与沉淀池(1)内部导通的杂质进口(33),过滤网(25)延伸至杂质进口(33)的内部,杂质收集槽(32)的内底部设有网框(34),杂质收集槽(32)顶部的两端皆设有支架(36),支架(36)上转动安装有线辊(37),线辊(3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金铃,罗千里,杨晓,张晓君,房巧丽,于锡军,周丽旋,王一超,王欣,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