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86711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抗震加固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包括埋设固定板、固定钢柱、可动立杆、弧形垫板和收紧装置,固定钢柱设置在古建筑木柱内侧,埋设固定板固定设置在固定钢柱底部,弧形垫板设置在古建筑木柱上,固定钢柱与弧形垫板之间设置有若干限位弹簧,限位弹簧在竖直方向的不同高度均匀布设,可动立杆设置在固定钢柱远离古建筑木柱的一侧,可动立杆通过若干组耗能弹簧与固定钢柱连接,可动立杆与古建筑砖墙体连接,收紧装置设置在固定钢柱靠近可动立杆的一侧面上。该装置实现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原有风貌,较小的破坏原有风貌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方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震加固,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1、震害对木构架古建筑的主要影响表现为柱脚滑移和节点拔榫,这是由于木材本身的力学特性和传统连接方式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在高烈度地震区域,情况更为严峻,由于砖墙等围护结构的自重大,加之地震释放的能量级别高,往往导致木构架的榫卯连接部位承受不住巨大的应力而折断,檩条因失去支撑而脱落,甚至整个构架发生倾斜乃至倒塌。

2、针对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的问题,现有技术虽然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方案,但存在诸多不足。例如,采用钢骨架加固虽然能够显著提升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但钢材的引入与古建筑原有的木质材料在视觉和质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和韵味。化学注浆技术虽然能够填充结构裂缝,增强节点连接,但其化学物质的残留可能对古建筑材料造成腐蚀,影响长期保存。铁件加固方法同样面临风貌破坏的问题,且加固效果往往过于刚硬,不利于古建筑在地震中的柔性耗能机制。修复后破坏原有风貌,不可逆,针对不同等级的地震,无法做到因地制宜。


技术实现思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该装置设置在古建筑木构架和砖墙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固定板(1)、固定钢柱(2)、可动立杆(3)、弧形垫板(7)和收紧装置(8),所述固定钢柱(2)设置在古建筑木柱内侧,所述埋设固定板(1)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钢柱(2)底部,所述弧形垫板(7)设置在古建筑木柱上,所述固定钢柱(2)与所述弧形垫板(7)之间设置有若干限位弹簧(4),所述限位弹簧(4)在竖直方向的不同高度均匀布设,所述可动立杆(3)设置在固定钢柱(2)远离古建筑木柱的一侧,可动立杆(3)通过若干组耗能弹簧(5)与所述固定钢柱(2)连接,所述可动立杆(3)与古建筑砖墙体连接,所述收紧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该装置设置在古建筑木构架和砖墙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固定板(1)、固定钢柱(2)、可动立杆(3)、弧形垫板(7)和收紧装置(8),所述固定钢柱(2)设置在古建筑木柱内侧,所述埋设固定板(1)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钢柱(2)底部,所述弧形垫板(7)设置在古建筑木柱上,所述固定钢柱(2)与所述弧形垫板(7)之间设置有若干限位弹簧(4),所述限位弹簧(4)在竖直方向的不同高度均匀布设,所述可动立杆(3)设置在固定钢柱(2)远离古建筑木柱的一侧,可动立杆(3)通过若干组耗能弹簧(5)与所述固定钢柱(2)连接,所述可动立杆(3)与古建筑砖墙体连接,所述收紧装置(8)设置在所述固定钢柱(2)靠近可动立杆(3)的一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埋置固定板(1)包括钢板(11)和锚杆(12),所述固定钢柱(2)底部与所述钢板(11)固定连接,所述锚杆(12)设置在所述钢板(11)底部,所述锚杆(12)设置有八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立杆(3)顶部和底板均设置有聚四氟乙烯滑板(31),所述可动立杆(3)靠近古建筑砖墙体的一侧在竖直方向上设置有若干马牙槎块(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砖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弹簧(5)内设置有中心杆(5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文俊李伟杰徐鹏王飞飞卢鹏毕志刚朱丽军王世联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