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荧光膜结构及LED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86364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5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荧光膜结构及LED器件,所述荧光膜结构包括第一封装胶层、荧光粉层和第二封装胶层,所述荧光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封装胶层上方,所述第二封装胶层设置在所述荧光粉层上方,所述第一封装胶层包括阵列排布的若干第一凸部,所述第二封装胶层包括倒设的阵列排布的若干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错位分布,所述荧光粉层与所述第一封装胶层连接的底面设有若干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相吻合;所述荧光粉层与所述第二封装胶层连接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相吻合,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位分布。相较于传统荧光膜,本技术提供的荧光膜能够更好地提高LED器件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led封装,具体涉及一种荧光膜结构及led器件。


技术介绍

1、传统的led封装工艺主要为:将荧光粉和硅胶混合,通过点胶机将粉胶填充至led支架碗杯内,并通过离心的方式将荧光粉沉降与芯片表面。这种方法使得部分荧光粉沉降在支架底部,不能很好地被芯片蓝光激发,从而导致led亮度偏低。荧光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荧光膜为硅胶和荧光粉混合制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厚度薄膜状结构,通过将荧光膜直接固定于芯片表面,可以避免荧光粉沉降到碗底从而影响led亮度的问题,提高芯片蓝光激发荧光粉的效率,提高led亮度。

2、现有荧光膜主要制备工艺为:混合荧光粉和硅胶,利用刮膜机刮涂粉胶混合物,刮涂出相对固定膜厚的薄片,通过切割机将薄片切割为合适长宽的方形小薄片。荧光粉在荧光膜内呈悬浮均匀分布,但若荧光膜过厚,底部蓝光无法穿过荧光膜的底层和中层去激发上层的荧光粉。在一定厚度范围内,荧光膜越厚,荧光膜的激发效率越低,led亮度越低。考虑到荧光粉的混合比例,现有荧光膜制备工艺难以将荧光膜厚度压缩,制备更薄的荧光粉层,难以进一步提高带荧光膜的led的亮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荧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装胶层、荧光粉层和第二封装胶层,所述荧光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封装胶层上方,所述第二封装胶层设置在所述荧光粉层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封装胶形成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均为类半球形状,底部直径为50-500μm,高度为20-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荧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的阵列间距均为25-5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层上的第一凹部、第二凹部均为类半球形状,底部直径为50-500μm,深度为20-100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荧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装胶层、荧光粉层和第二封装胶层,所述荧光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封装胶层上方,所述第二封装胶层设置在所述荧光粉层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封装胶形成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均为类半球形状,底部直径为50-500μm,高度为20-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荧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的阵列间距均为25-5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层上的第一凹部、第二凹部均为类半球形状,底部直径为50-5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嘉明赖东渊姚述光姜志荣曾照明肖国伟陈晓莹陈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